多數人認為童年是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期,隨著年齡增長,煩惱愈多,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愈低,這種憂鬱感會在中年「觸底」,等過了這段時間,幸福感又逐漸攀升,這就是「幸福曲線」理論。
_
幸福經濟學最基本的發現就是,決定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社會因素,而非物質因素。人類畢竟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關於金錢,在超過某個點之後,我們所關心的是自身在同儕中的排行,而非錢能買到什麼東西。
那麼,決定幸福與否還有哪些因素呢?大多數的因素我們都能料想得到,例如理查.萊亞德在他書中所列的七大因素: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區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除了健康和收入,其他因素都和人際關係的品質有關。 (編輯推薦:沒買房,不怕老了租不到房?43歲退休粉圓妹:做到「四存」沒房也能享受人生)
幸福經濟學的另一位傑出人物約翰.哈利維爾(JohnF.Helliwell)其研究也曾得出類似的結論。
哈利維爾自稱是「亞里斯多德的研究助手」,因為亞里斯多德很早就鑽研幸福的涵義和如何實現幸福。他強調及時的快樂或痛苦,與更深層的痛苦和滿足感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生活滿意度對幸福感來說更為重要」。他認為更深層的滿足並非來自於感覺良好,而是從事有益的事,像是培養和保持良好習慣,平衡自己的生活,並加深與他人的關係。 (編輯推薦:為何他總不願溝通、對我無話可聊?用心理學5技巧展開對話,伴侶、職場都適用)
對生活心滿意足,多半來自於這6點
亞里斯多德的先見之明在現代得到了證實。哈利維爾和同事們研究一個名為「世界價值觀調查」的龐大資料庫,對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滿意度進行分析,他們發現,覺得幸福的人中,有四分之三可以用下列的六大原因來概括:
- 社會支持: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幫忙。
- 慷慨:為人慷慨,且周遭的人也同樣慷慨時更容易覺得幸福。
- 信任:腐敗和不信任的社會對生活滿意度非常有害。
- 自由: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 收入良好。(但追求收入高並不一定幸福)
- 健康的平均壽命。
看看這個清單,你會發現這六個因素中有四個和社會的互動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支持,它和另外三個因素共同構成了所謂的「關係項目」。正如聯合國於二○一五年〈全球幸福報告〉(WorldHappinessReport)所提及,生活滿意度和人際關係關係密切,這種情況在所有對生活滿意度數據的分析中多半都會出現,與空間和時間差異無關。
心理學實驗也得出相同的結論。研究顯示,如果必須做出選擇,人們應該會選擇擁有更多的社會支持,而不是更健康。因為即使健康欠佳,但較多的社會支持和社會互動會讓人更幸福。此外,雖然收入也很重要,但正如我們看到的,收入高並不一定幸福,尤其是當別人跟你一樣富有或比你更富有時。 (編輯推薦:淋巴癌復發一樣好動!葉金川:划獨木舟、學種水果,70歲送自己10個禮物)
賺越多錢越幸福?信任、情感,讓幸福銀行的戶頭越存越多
義大利的經濟學家查看了27個國家(主要是已開發國家)的資料後發現,國民收入增加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只維持了短短幾年,之後人們就會適應收入增加這件事。從長遠來看,經濟增長對幸福的影響最終會徹底消失。相比起來,群體成員關係變得更密切,以及社會互動其他方面的改善,雖然短時間內僅會使滿意度稍有提高,但從長遠來看,生活滿意度會提高很多。這顯示社會關係效應是逐漸累積的、持久的。
努力賺更多錢,只會讓你保持原來的滿意度,但培養信任、感情和其他形式的社會支持,才會使你幸福銀行的戶頭越存越多。
從另一個層面看,社會支持對減輕財務危機造成的痛苦也會有很大幫助。信任和相互支持度高的國家,比社會關係薄弱的國家能更好地度過經濟大蕭條。困難中相互團結能減輕嚴重的社會或經濟衰退造成的影響,很多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此都記憶猶新。真正的財富是社會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
對很多人來說,最親密、最重要的社會關係是婚姻。伴侶會是你最先求助的人,他們可以成為你的醫生、護士、諮詢師和治療師。伴侶也是你的夥伴,你們一起養育孩子,迎接生活挑戰。婚姻會使你的親戚和熟人網絡倍增,並使你建立起最重要的聯繫形式—家庭。(根據一項統計,補償失去的婚姻所需花費的金錢,大約每年得額外增加十萬美元。)
工作豐富社交網絡,讓人們具有「使命感」
在過去幾年裡,我確實感受到在社會資本和生活滿意度上所有研究數據所顯示出的狀況。我生活在維吉尼亞州北部郊區的住宅區裡,我們的社區是個融合式的社區,有中產階級、工人階層,本地人和移民,因為和一個不倫不類的奇怪帶狀開發區毗鄰,所以房價高不起來。阿德利庭院(ArdleyCourt)是我住過算是最富有的地方。夏天的傍晚,你會看到老老少少即興地在草坪和露天平臺上聚會,分享飲料和食物,大人們在聊天,孩子們在周圍自由玩耍。人們會互相照看孩子和房子,因此這裡幾乎沒有犯罪。星期五回到家,鄰居的孩子會擁抱你,鄰居家的狗會舔你,你也瞭解每個人的近況。雖然房價遠遠不能反映這一切價值。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失業會造成財務上的問題,因此它被視為影響幸福的經濟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依然是社會支持和社會地位。確實,有工作就可以支付各種帳單,工作也會豐富我們的社交網絡,使我們具有使命感,提升我們身為負擔家計者和社區成員的地位。難怪統計顯示,失業的成本大約為每年六萬美元,比美國平均中等收入還高—雖然不像婚姻破裂的成本那麼高,但依然很高。
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Deaton)和心理學家亞瑟.史東(ArthurStone)查看了一百七十萬名美國人的資料後發現,為人父母的高情緒波動並沒有讓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提高,反而多半比沒有孩子的人低。養育孩子的成功經歷,在事後回想起來總會被看成是令人滿足的成就,但大量的研究發現,為人父母初始階段的生活滿意度並不會增加,反而會降低,新手父母更面臨巨大的壓力。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父母稱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兩年,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急劇下降了。
「人們沒提到養育幼兒的黑暗面,是它帶給婚姻的巨大挑戰。」一位朋友對我說,在生了兩個孩子後,她經歷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不過她的婚姻保住了,現在她的兩個孩子已經長大,她說:「我有兩個非常棒的孩子,和他們在一起很快樂。我覺得自己在養育孩子方面獲得勝利了。」那些指望用「為人父母」來解決不滿足感的人常常會發現,雖然確實有回報,但獲得這些回報得要等到多年之後。
另外一個影響幸福的因素是性別,不過它的重要性可能不像你認為的那麼大。二○一五年的〈全球幸福報告〉顯示,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略高於男性,但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小。
本文摘自《大人的幸福學: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強納森‧勞赫(資深研究員、「幸福曲線」理論創始人)/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