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3.0版,加強分散風險,邊執行邊修正
加入國外ETF與債券,分散風險。
我在存股3.0的策略,是使用原有2.0的方式,再加入追蹤台灣以外標的的ETF與債券。
隨著投入股市的資金越來越多,將投資部位拉到世界不同的國家並加入債券的配置,可將風險更分散,更能承受不可預期的黑天鵝。但不管是ETF或債券,也都是以長期持有為投資主軸。
要檢視自己的投資方式或選股邏輯有沒有出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進行1、2年的時間,看結果是小賺、小賠還是大賠?基本上,符合上述的選股指標,在分散投資、分批進場及有條件逢低加碼的大原則下,在1、2年的時間內,整體的投資報酬是很難大賠與大賺的。
投資沒有人天生就會,邊操作邊調整才會進步
如果在指數沒有崩盤的情況,自己的投資部位出現大賠,那應該就是有某個環節出問題了,看是買入的價位需要調整?還是原本認為可以穩定持有的股票,表現不如預期等,找出原因再隨之調整。投資這件事,沒有人天生就會,初期邊執行邊調整是必須的。
若1、2年的時間,已經開始獲利,則可以試著將報酬率與大盤指數的漲跌進行比較,此處的用意並不是要打敗大盤,畢竟這是很難的事,這麼做只是為了要更了解自己的方式。
雖然有獲利,但可檢視是否落後大盤,如果落後太多再思考是否有可以再優化的地方,了解自己的不足,透過學習與經驗的累積,持續讓自己進步。
買進「轉機股」,先了解產業並小量試單
數年執行下來,此種選股方式並不會選到所謂的「轉機股」,即以前賠錢或是沒什麼賺錢,現在開始獲利爆發的公司。
若要投資這類型的公司,必須先對產業發展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還要確定獲利能長期持續,而非曇花一現,以免買在轉盈的階段後,又開始轉虧,但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所以建議分批、小量的投入資金,以免受重傷。
雖然「由虧轉盈」這種獲利的躍進,可能因此使股價變成飆股,但若不夠穩定,拿來作為長期投資的標的就比較危險,除非針對公司的經營方向有更深一層的研究,不然風險是很大的。
當然這類型的公司也不是完全不能投資,只要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風險的部位即可,例如半導體產業的家登(3680),在2018年(含)之前與2019年∼2021年獲利差異甚大,之前從未出現在我的篩選名單中,因為2013年∼2018年的ROE皆僅有個位數。
但因家登獲利在2019年後大爆發,許多針對該公司的研究與報導陸續出爐,而我也在可以承受風險並認同該產業的前提下,在2021年5月以零股的分式買進。
然而7月份股價一路下跌,來到9月,再次買進第二筆,此次操作並不是看到什麼技術指標想抄底,純粹是因為離自己成本價已經約-20%了,在半導體整體產業不看壞的情況下,於是買進降低持股成本。
就這樣放到2021年12月30日,收盤價324元,報酬率來到35%。當時並未有停利的想法,畢竟整個半導體產業前景持續看好,加上投入的金額並不多,實際上獲利數字有限,就讓它繼續隨市場波動。
時間來到2022年3月,家登帳面上的獲利幾乎回吐,看似抱了一座山,但其實這就是長期投資人的日常,不去預測股價的漲跌,看好它,就買來放著。
買進前就已知這類轉機股的特性,即股價的波動相對大,我認為,了解此風險後,分批投入可控的資金,參與個股長期的成長,獲利是可以期待的。
「存股選成長股,能加速財富的累積」這句話基本上沒有問題,我也認同,但問題是要選到持續高速成長的公司相對困難,除了要充分掌握未來的趨勢,也必須針對公司的營運方向做深入研究。
萬一成長股的成長曲線放緩或是成長停滯時,市場對它們的股價估算(合理的本益比)就會進行修正。所以與其將選股的門檻設的很嚴苛,千挑萬選的找到成長股,個人還是偏好廣泛的將穩定獲利的公司,納入自己的ETF中。
本文摘自《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忙碌理科工程師打造屬於自己的ETF,月領4萬被動收入》/吳宜勲(老吳)/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