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終於領悟出適合自己的策略,改換存股的方法,設定10年後45歲股利年領200萬元,不再以小搏大。靠著自組ETF存股法,讓他第一年存股就年領股利18萬元,第二年成長到50萬元,相當於平均月領4萬元的被動收入,截至2021年底,總報酬率是30.45%。從年年虧損到每年穩穩獲利超過25%,關鍵在於「篩選好公司納入投資組合」,來看看他存股之路上的選股方式是如何進化!
_
存股對自己而言是不斷進化與修正,選股標準歷經1.0、2.0到3.0版,之後不確定會不會有4.0版,但如同大家熟知的那句話:「世界唯一不變的事,就是一直在變。」所以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也是必須的。
存股1.0版,重視殖利率高的個股
存股1.0版中,我的選股標準如下:
- ROE連續5年 > 10%
- 公司連續5年以上EPS為正值
- 股價 < 80元
- 董監持股比例 > 10%
- 毛利率近 5 年平均 > 20%
- 現金殖利率近 5 年 > 5%
1.ROE 連續5年大於10%
ROE是股神巴菲特愛用的財務指標,也幾乎是大部分存股前輩都會參考的指標,主要是用來反映公司的經營績效與獲利能力。
若ROE長期達一定的水準,也代表公司的財務相對穩健,而此處的「長期」就依個人的喜好定義,有人覺得5年就夠,保守一點的投資人覺得要10年以上才夠。
前者的缺點是5年內可能市場都是走多頭行情,顯示不出公司在空頭時的表現是否依然穩健;而後者的條件相對嚴苛,雖然可找到相對穩定的公司,但也可能錯過一些未來具備潛力的公司。
我則是不想錯過過去5∼10年表現沒那麼好,但近5年體質漸漸轉好的公司,所以選擇ROE連續5年>10%。
2.公司連續5年以上EPS為正值
EPS長期為正值,代表公司有穩定的獲利能力,一般而言,穩定獲利的公司,才能穩定的發出股利,也才有機會填息,這種模式也是存股族最需要的,若配息有一年沒一年的,我認為就比較不適合當成長期持有的標的。
前兩項選股標準是為了找出獲利表現優秀的公司。我在存股1.0的階段,試圖用相對多的篩選標準,找出表現相對好的公司,但後期隨著心態的轉變,也做出了調整。
3.股價低於80元
對於股價的限制,主要是因為前期資金相對少、盤後零股的交易不是那麼方便,且對於高價股,存在「漲有限,跌無限」的誤解,所以對於價位高於80元的個股都先排除。
但自從2020年10月26日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實施後,大大提升了零股的交易量,自己也試著以零股的方式買進價位較高的個股,例如價位100元的股票,一次買進100股,就是1萬元,相較於一次買進一張,心理壓力與資金的負擔小很多。所以在存股2.0版的策略,就將「股價<80元」這條標準移除了。
4.董監持股比例大於10%
接著是「董監持股比例>10%」,這個指標是用來判斷,內部人或所謂的自家人,對於該公司的未來發展是否具有信心。董監持股的比例越高,代表信心越強,籌碼也相對穩定,例如2015年展開矽品與日月光的股權爭奪戰中,「董監持股比例」又再度被投資人重視。
但後來發現有許多獲利穩定的好公司,因為股本大,董監持股比例難以>10%,外資持股比例反而比較大,所以在存股2.0版時,刪除了此項。
5.毛利率近5年平均大於 20%
毛利率是一家公司的護城河,高毛利的公司可以視為具備持久性的競爭優勢,藉此創造高利潤。用毛利率判斷公司好壞的方式沒有問題,但由於產業特性的關係,若將毛利率作為篩選個股的指標,恐會遺漏某些產業中,毛利較低但獲利穩定的好公司。因此在選股2.0版時,也刪除了此項。
6.現金殖利率近5年大於5%
一開始存股的觀念相對保守,直覺認為殖利率越高越好,所以只想買穩定配出高殖利率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許多高價股或是成長股,因為這項指標,始終無法進到我的選股清單,但他們過往的表現,都是向上成長的趨勢,為什麼要因為這個指標就排除呢?
殖利率雖不高,但可以穩定的填息,並且還會持續向上成長,對於資產的累積,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後來的選股策略中就刪除了此項。
若是將ROE、毛利率或董監持股比例等指標都從嚴認定,例如連續5年ROE>20%、近5年毛利率>20%、董監持股比例>10%,甚至加入自由現金流>0、營業利益率>10%等要求,或許可以找到台股表現頂級的公司。但我的投資方式是,找出數十間甚至數百間以上表現良好的公司進行分散投資,而不是追求找出萬中選一的公司進行重押。
下一頁分享存股2.0版的選股標準,看似只有簡易的 2項指標,其實就有一定的篩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