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本來就看似不公平,但比這世界的不公平更殘酷的是,我們也從未真正公平地對待自己。受限於之前成長的體驗,多數人都過於貶低自己。包括那些習慣吹捧浮誇自我,明明只有半瓶水,還假裝自己很厲害的人,其實也是小看自己的,否則就不需要打腫臉充胖子了。
過度自卑、或誇張自負,都是內在無法匹配自己的具體表現。所有認為自己做不好、得不到、愛不了的心態,完全起因於小看自己。在還沒有真正去做、去得、去愛之前,就有很多想法上的限制,認為自己不可能、也沒辦法擁有比眼前更好的人生。
簡單而言,就是自己覺得不配、不值得。即使對外表現個性好強,死要面子,骨子裡卻都一樣,被恐懼、害怕占滿。脖子很硬、心很脆弱。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稱為「自卑」,也就是「對自己沒信心」。但換個立場,站在靈性的觀點來看,很明顯是受到「限制性信念」的影響,而造成的妄念與幻相,無意間花很多時間去評斷自己,卻
忽略了要多付出一點心力來珍愛自己。
例如,對著鏡子說自己胖,對著考卷說自己笨,對著愛情說自己沒人要,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更無法駕馭的體重、難以爭取的成績,以及不斷負心的對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常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習慣批評過去的自己、貶抑現在的自己,誤以為這會是最好的激勵,而從未想過這樣的信念,不但沒有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幫助,反而讓自己受限於困境之中,讓這個負面的慣性根深蒂固,形成痛苦的舒適圈。
這是個迴圈,把自己困在裡面。如同拉長時間,用極細的慢火,溫水煮青蛙;很自然地,青蛙就忘了自己的本能是跳躍。
你可曾想過:與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長期一起共振的,是失敗的頻率,還是成功的頻率?你每天激勵自己的話語是:「你能做到這樣已經很好了,而且正在繼續進步中喔!」還是「你還差一些,再不努力就完了!」
你是否用盡所有方法,去追求尚未得到的夢想,而忽略在當下的每一刻要好好疼惜自己?你是否花費一切心力,去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忘了詢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所謂的「疼惜自己」,並不只是吃好穿好,在物質層面上順心如意而已; 更重要的是,再三提醒自己:「我擁有我所要的,因為我值得。」
接下來,才能讓所有的遇見和擁有,都符合自己本身的期待。
否則,就算用盡一切努力去拚搏,也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因為,內在有個無情的聲音,會不斷唱衰自己說:「你根本不配!」、「你不值得!」即使短暫追求到自己的夢想,也很快會再度失去它。
放下評斷,不再自我設限,就能創造奇蹟。
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實例:怡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過半年居家上班後,再次回到辦公室時,發現許多同事已經離職。公司開始積極招募新人,主管這時候很擔心她的去留,約她進行安撫式的面談,也提及會幫她加薪。
其實這家公司的流動率原本就很高。主管常忙於催促進度,而忽略同仁的壓力與感受。怡苓並不是沒有動過跳槽的念頭,也曾多次被獵人頭公司挖角,對方給的薪資還高於現在的百分之十五。只不過她比較適應這裡的工作步調,也想把手邊負責的專案完成,以累積更具體、更豐富的資歷,用長遠的眼光換取將來的談判優勢,才繼續留在這裡。
而此刻,機會終於到來。主管約談,想了解她的意向。
她在諮詢時問我:「我該跟主管要求加薪多少?」
我建議:「至少百分之十五,跟上妳的市場價值。」
她不假思索地驚呼:「不可能啦!我們公司從來沒有這樣的加薪紀錄,以過去的經驗推測,頂多就是加薪百分之七或八。」
無論她如何膽怯,我都堅持這個建議,並提醒她:「因為妳值得。」
兩個星期後,她向我回報結果。她照我的建議去做,主管當場嚇了一大跳。但也正因為這樣的驚嚇,而慎重地考慮。經過跟人事部門研議許久,最後決定為她加薪百分之十二。公司從未有過這麼大幅度的調薪,只好幫她提升職等,讓她晉升為主管職。正是傳說中上班族的雙喜臨門,升官又加薪,實至名歸。
雖然距離我提議的百分之十五,還有一點差距。但這個結果,已經讓怡苓喜出望外。她原本心中最高的期待,最多是百分之十。而主管卻因為沒有真正滿足到怡苓提出加薪百分之十五的要求,只加了百分之十二,對她感到愧疚,還好聲好氣地要怡苓忍耐,要怡苓給他時間,假以時日一定慢慢把薪資加到她滿意的數字。
在我看來,真正的數字並不重要。更大的關鍵其實是:
當我們困在逆境之中,除了付出行動上的努力之外,還要運用更敏銳的覺察,以擺脫「限制性信念」,讓自己解開「不值得」的枷鎖,重新活出「值得」的人生!
如果當怡苓爭取加薪時,能夠在心念上,更明確地與自己相挺。對加薪百分之十五深信不疑。或許,她很有可能一步到位。但因為她才剛開始練習如何擺脫「限制性信念」,在這一次的嘗試中,為仍有膽怯的自己爭取,就能獲得百分之十二的加薪,也已經在她的「不可能」中,創造了「可能」。
對她而言,這是一次顯化的經驗,近似奇蹟,所以非常珍貴。
破除「限制性信念」,找回自己的無限潛力。
過去生命中的某些階段,我也曾經深受「限制性信念」的影響,總是覺得自己事倍功半。尚未深入學習靈性的領域之前,還常常自憐自艾,歸咎於時運不濟、流年不利、遇人不淑,犯太歲、犯小人……,後來慢慢發現「限制性信念」是一道厚實堅韌的心牆,不但會侷限自己的施展,也會阻擋自己和宇宙神聖力量的的連結。
在讓自己能力變強大的同時,一定要覺察到是什麼樣的信念限制了對未來的想像,必須先讓這道高牆瓦解崩裂,所有的努力才有真正的意義,也才會事半功倍。
有一個知名的房地產建案,邀請我代言推薦面對河堤重劃區的專案。地點位在市區中心捷運站附近,卻能享受大片落地窗景。大河匯流,盡在眼前。無論晴雨晨昏,都是壯闊視野。
至於它的售價高低,實在是見仁見智。通常我們都會覺得,買得起的,都是有錢人。沒錢的人,一定嫌它超貴。
從事行銷工作多年,我深深知道:
價值與價格的差異在於:價格的多少,是一個絕對的數字; 價值的高低,完全取決於個人感受。
買房子,通常買的都不是房子的本身,還包含了交通、鄰居、環境,甚至還有與原生父母住家距離遠近的考慮。有錢的人,未必當下會出手;而沒錢的人,也不是真的就永遠買不起。除了「心理認同它確實是有這個價值」,還要「認為自己匹配得起」,任何買賣之所以可以成交,都必須具備這兩個要件。
聽完我的分享,業主決定採用我的意見,作為廣告表現的主題:「匹配得起自己的人生!」影片拍完之後,大家對成品都很滿意。因為,我們都被這個觀點打動;而且,消費者也因此買單。
其實無論是否買得起房子,回到凡人日常,交朋友、選工作、找對象、挑衣服,我們常把眼光對外,以世俗的標準評斷彼此是否合適,卻忘了回到內在,問問要如何才能匹配得起自己的人生?
再問問這一路走來的所言、所行、所想、所感,是否真正匹配自己?上天給了這麼獨特的身體與心智,是否有好好珍惜,並發揮出無限的潛力?千萬不要只是一直擔心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最後卻留下最大的遺憾,而辜負了自己。
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吳若權(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悅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