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所謂理想的老後,正是活在當下、獨立自主、找回自己!搬離一個人獨居的家,薇薇夫人86歲時住進養生村,在這裡事事自己動手,比在家事事要別人動手,對銀髮人更健康,而且更有成就感。她強調,人活著一天就要好好「生活」,養老院要讓養生更方便!
-
養生,不是養老
有天無意中聽到一段電台廣播節目,接受訪問的來賓似乎要辦一個組織,他說曾經走訪幾家老人院的創辦人,問他們老了以後會不會住在自己辦的養老院?都說:「不會不會,不會住養老院,天天看老人受不了。」
我一聽心頭小火就噗噗噗地冒上來了,有財力辦養老院的人老後一堆人圍著照顧,是不必住養老院,辦養老院是他們生財工具之一,真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想辦養老院的人當然也有,但他們會公開說「天天看老人受不了」嗎?我懷疑!
後來又在報上讀到一位旅美作家竟然要「根除養老院」,認為「養老院既違反人性,這次瘟疫也證明非常不安全,簡直就是墳墓,或許比墳墓更糟。墳墓至少子女還可以來祭祀,老人院連瘟疫死了都見不到子女一面,所以往下如果還有腦力做科研,一定以根除老人院為重點。」
「根除養老院」,只因為美國養老院「比墳墓更糟」?這次新冠肺炎美國是全世界防疫最差的國家之一,養老院死亡人數佔百分之十一。但臺灣不是,管理上軌道的養老院沒有一人感染。文章在臺灣見報,我們不知作家是不是也要「根除」臺灣的老人院?
臺灣幾乎大部分養老院都要排隊,有一家更匪夷所思地要等二十幾年。不過的確有少數人認為住養老院「是淒涼的、是不得已的」,這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地刻在某些人心中。
很多戲劇中描寫老人淒厲地嘶喊:「不要!不要!」子女像要把老爸老媽推進地獄似的痛苦自責,那慘狀比《楢山節考》電影還要沉重。自願住養老院的父母還要小心翼翼地找藉口,生怕傷了兒女的自尊心。這種奇怪的矛盾現象,除了極少數養老院發生虐待老人個案影響以外,還是因為人們對養老院刻板的印象,以及不了解現代有很多老人願意享受獨立但安全的生活。
人活著一天就要好好「生活」,養老院要讓養生更方便
一家設備和管理上軌道的養老院,能讓居民可以不被打擾地獨立自主生活。今天有不少銀髮人要尋求自己的真正生活方式、尊重兒女小家庭的隱祕和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上述種種,在一間良好營運的養老院裡都可以見到。
對生活仍然充滿熱情,享受學習快樂的銀髮人,除了音樂、繪畫、舞蹈、手工藝……還能參加桌球、打拳、游泳等運動。有人雖然需要助行椅以防跌倒,但在椅子上掛了很多可愛美麗的小飾物,看出主人對助行椅不是厭惡而是喜愛;椅子也是工具,把一盤盤食物放上去,吃完推到廚餘桶倒乾淨。事事自己動手,比在家事事要別人動手,對銀髮人更健康,而且更有成就感。
很多老先生儀容整潔,很多老太太淡妝銀髮梳得有型有款,人的儀容是對自己的尊重。現在的銀髮人都有愛美的自覺,而且很多都見過世面,請不要把老和愚昧無知畫上等號。
在養老院不會被仇老,年輕的工作人員把工作當作人生階段的研究,因為自己也會老。而且大家都是老人,就不會覺得自己特別,沒人歧視你。
當然養老院裡也會有心情鬱卒或行為奇特的老人,那是性格不是年齡和環境。對於這樣的人,我常想起以前林海音女士用脆亮的京片子說:「這人怎麼著都不行。」難辦!
其實養老院用不著打廣告推銷,只要對某些特定的人,譬如自以為是、為某種目的而捏造假象,以及無可奈何但心懷恐懼要住養老院的人,讓他們認識那些設備和管理真正上軌道的養老院,是人生晚年合宜的居所。
當然,政府有責任督導有問題的養老院,幫助經濟上有困難的長者。當年王永慶先生用「養生村」的名稱很有道理,人活著一天就要好好「生活」,所以不是養老是養生!活在今日世界,每個階段都應有生命的光輝。所以「科研專家」不應該「根除養老院」,而是把更多科技產品放在養老院,讓老人養生更方便。畢竟人若不早死,絕對會老的,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未來。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薇薇夫人(樂茝軍)/天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