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例子。
位於郊區的紅磚餐廳,十分氣派典雅。三個感情不錯的家庭主婦,每個月會來這裡兩三次聚餐。
紅磚餐廳只有兩種套餐。A套餐500元,B套餐375元。
「A套餐要500元,結果只多一碗湯和沙拉,當然是點B套餐比較划算。」她們幾乎每次都選B套餐,便宜又好吃。
點了餐,她們便從中午一直聊到下午三點多,盡情抒發平日的鬱悶與不滿。
一直以來,她們總是不假思索地選B套餐。不料,有一天,菜單上居然多了一種S套餐!
S套餐要價750元。只比A套餐多了一份烤牛肉。結果三位主婦都點了以前覺得不划算的A套餐。
「因為B看起來,感覺是最低等的嘛。」「沒錯,況且A還附了沙拉和湯。」「和S套餐比起來,划算多了。」
你以為精打細算,其實早被店家暗算——認識行為經濟學中的「極端趨避」
故事中的三個家庭主婦,一向認為500元的A套餐不划算。可是,餐廳推出了750元的S套餐後,她們反而改點500元的A套餐,理由是750元太貴,375元又太便宜。
當我們碰到上中下三種選項時,會盡可能迴避最上等和最下等的選項,改選保守的那一個選項,也就是傾向於中庸,這是行為經濟學裡的「極端趨避」(extremenessaversion)。
這種心理效應經常在商業上被廣泛利用,也會使得斤斤計較的消費者以為自己選到划算安全的選擇時,其實早就掉進商家利用「極端趨避」心理設計的陷阱之中。
因此,故事中家庭主婦原本嫌A套餐很貴,在多了不一樣的選項後,她們對A套餐的評價便截然不同。
讀完之後是不是覺得「人類真是不理性的動物」呢?但了解人類的不理性,就可以從中找到避險和獲利的法則喔!
本文摘自《漫畫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錯了嗎?》/佐藤雅彥、菅俊一、高橋秀明/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