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家庭需要的6種保險型態,分別要再檢視哪些保障的細節?從預算分配、風險管理、到投保原則,有哪些我們常忽略的事情?
-
理財規劃就像是人生規劃。如果說理財規劃是將資源妥善的分配運用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保險就像是在資源還未足夠的時候,提供的及時雨,所以保險是理財規劃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達賴喇嘛說過:「意外」與「明天」不知那一個會先到,所以要把每天當最後一天認真快樂過。
生命難免有風險,但買保險是長期開銷,買在刀口上還要買對買夠
生命中難免遇到或大或小的風險,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叫「故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則是「事故」了。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動搖到家庭的生計。 (編輯推薦:《華燈初上》最顧人怨「阿季」謝瓊煖,真實人生一度剩26元、生不出小孩忍痛離婚)
透過適度的保險規劃,將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來避免人生旅途中遭逢不可承受之重,這是作好風險管理必要的避險成本。但是一般受薪階層資源有限,買保險畢竟是一筆長期開銷,要怎麼買才是買在刀口上而且買對買夠?先來看看在日常生活中,以風險發生的時點來分,我們通常會採取一些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風險事故發生前
- 「風險避免」:比如說擔心溺水發生意外,就不要去玩水。
- 「風險預防」:例如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健康警訊,而即時治療。
- 「風險移轉」:例如透過保險將風險的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
二、風險事故發生時
我們採取「風險抑制」。例如:已經有三高發生,要嚴格控飲食並做運動,改善症狀。
三、風險事故發生後
我們採取「風險自留」。例如:不知風險存在,或輕忽它的存在。或是自忖有能力承擔風險,而自己保留必須承擔的風險。
投保要有效率,把握3個原則更聰明
由以上風險管理的概念,我們只要掌握以下3個簡單的投保原則,便可作有效率的安排。
第一個原則:「先保大再保小」
風險發生時,損失幅度大的先保,損失幅度大,雖然也許發生機率小,但一旦發生可能會造成家庭經濟嚴重深遠的影響,比如死亡,失能,長照,重疾等。
這類的風險由於發生機率通常不大,所以要能以較小的成本來建構較大的保障。「先保大再保小」另一層面的意義,也可視為先規劃好家中大人,如經濟支柱者的風險,再加強小孩子的保障。 (編輯推薦:存多少錢夠你退休?「4%法則」維持50年穩定現金流,財務自由買回自己人生)
第二個原則:「先保近再保遠」
先保下一秒可能發生的風險,如意外身故,意外失能,重大疾病等。再處理時間較久遠可能的風險,如補足定期醫療險75歲後沒有終身醫療保障的缺口,或是因長壽可能導致的退休金不足風險。
第三個原則:「先保夠再保本」
一般來說定期型保險,在相同保額下的費用,低於終身型保險,更低於終身還本型保險。如先考慮用定期型醫療險保足額度後,再考慮還本型終身醫療險。不要因為「還本」,「終身」的迷思,忽略了足額保障的重要!
醫療險、長照險、癌症險,到底建議怎麼買?下頁列出一般家庭需要的保險型態,不妨檢視自己的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