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法則二:技術分析無法預測未來走勢
過去所學的技術分析都有一個共通問題,就是同一套方法無法完全套用在每一檔個股與每一次的機會。
有時候K線型態突破前波高點確實帶來一波漲幅,但有時卻是假突破,在股價突破前波高點後就開始長期的下跌,困難的是根本無從得知哪一次是真突破、哪一次是假突破,專家最後的建議是,如果看錯就一定要停損出場。
難以克服「不想虧損」的心態
但問題在於,人難以克服人性的貪婪與懼怕實現虧損的心態。
譬如利用布林通道操作,在股價突破壓力線後買進,隔天就跌破壓力線,原本預設的賣出條件就是短線作,在跌破壓力線就賣出,可是才買進一天,帳戶都還沒有扣款就要實現虧損,實在難以接受,於是調整賣出條件,再多觀望一天看看。
無奈隔天股價又繼續下跌,於是又調整進出場標準,變成跌破平均線再賣出,結果就是越賠越多。人性就是不喜歡認錯,並不斷給自己找理由,希望情況可以反轉,滿足預期的結果。
經驗法則三:基本面好未必跟股價有關
我曾試著投資基本面好、公司每年獲利與配發股利穩定,而且財報面也很安全,不會是地雷股的小公司。但碰到的情況是:
基本面好但交易量少的公司,股價可能好幾年都不動如山,必須要非常有耐心等待,不知道一般投資人可以等上幾年。
或許等了3年後股價終於開始上漲,但是只漲了30%就停止或是賣掉出場,那麼這3年的投資年化報酬率等於不到10%。
而且一直苦等下去也不保證股價就會漲,幾年後有可能公司營運碰到新的問題,反而導致股價下跌,這時損失的不只是本金,還有這幾年的等待時間,唯一比較有把握的獲利就只有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
何謂「合理的股價」?
還有一個常見問題是,你等不到可以買進的時候。
使用基本面分析的投資方式,需要等到股價低於自己估算的合理價時才會買進,但每個人估算的合理價格都不一樣,有的人是用EPS與本益比推算,有的人是以過去幾年的平均現金股利均值,當作未來也會領到同樣的現金股利,然後再去推算現金股利折現後的價值來推估合理價,其實根本沒有一個穩賺的標準答案。
而且當股市處於多頭行情時,股價通常都會比推算的合理價高,只有等到突如其來的大崩盤,才有機會買到低於估算的合理價,而這個等待的時間可能長達5年以上,難道手中的資金在這段時間都不做其他投資嗎?
況且,基本面分析同樣是研究公司過去的經營績效與財報數字,這些資訊也無法代表公司未來的表現。
你只能證明這家公司的經營高層過去幾年把公司管理的很好,營運獲利穩定,未來有很高的機會也會維持獲利績效。
但只要發生產業面的變動,譬如新科技的出現、商業模式的轉變或是公司業外投資的失敗,就會影響公司營運績效。
我們很難用過去的財報推算未來公司的EPS、現金股利或新業務拓展可為公司帶來多少EPS貢獻,這些大部分都是依靠臆測與推估,而且連老闆都無法確定未來2∼3年公司的業績表現,外部投資人又怎麼可能會知道呢?
想一年報酬率超過20%,得一年內買賣超過10檔股票,且全都獲利20%出場。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嗎?繼續看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