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北投】走一趟北投,吃一口回憶
周末上午,我常放慢腳步,輕鬆踏在老北投街道上,沿著北投公園走到春天酒店泡湯。
爬坡時,我習慣走在北投公園北側的步道上;歸去時,則是循著另一側步道輕鬆走下山。步道旁有著潺潺流水聲,綠樹蓊鬱成蔭。遠眺北投公園內的公共湯屋與圖書館,近瞰路旁古色古香的瀧乃湯浴室,仰望一旁雄偉氣派的加賀屋,真是一幅絕美的圖畫。
隨性穿梭在北投老街的小巷中,恣意漫遊在北投公園旁的步道上,這種日本街坊的氛圍令人神往。只要你願意慢慢走,就可以跟北投美景展開詩情畫意的對話。 (編輯推薦:搭捷運走路賞花去!2024台北市8個花季景點、花期,徜徉花海不出國也超美!)
很多人會進入北投公園尋幽訪勝,卻只有少數人知道要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鄭愁予的詩作《北投谷》:
月遺落遍地的影子,
雲以纖手拾了去,
夜是濃濃的,溫溫的,像蓬鬆的髮。
銀河在這裡曳下了瀑布,
撒得滿山零碎的星子,
北投,像生了綠苔的酒葫蘆,
這小小的醉谷呀,太陽永不升起來。
附近的溪流中有一座小瀑布,往前走個幾步,就是孕育北投石的地方,這裡像是一片布滿綠苔的翠谷。
我喜歡細細品嘗北投的恬靜優美,不但景色宜人,也帶有濃濃的歷史感。
車站的返鄉計畫
推廣觀光時必須回溯歷史,才能找到說故事的養分;就像很多人喜歡去日本京都,那裡就是有故事的場景。台灣各地也有許多迷人的故事,例如台南,就是個充滿歷史的城市,可惜我們的說故事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七星公園內的老北投車站,就是一座歷史感十足的建築,它為新北投觀光增添了不少故事題材。 (編輯推薦:爬山步道別只會去陽明山!盤點台北5條超夯的絕美登山步道,15分鐘輕鬆攻頂!)
1916年4月1日,日本人興建的新北投線鐵道正式通車,啟用了這座「新北投停車場」。車站建築本體以台灣紅檜木為主要建材,而車站與軌道呈「T」字型垂直交錯,更是顯得十分獨特。
1988年7月,隨著台北捷運的興建,新北投線停駛,這座老舊建築面臨遷移的命運。後來,台北市政府以象徵性的一元價格,將新北投車站賣給彰化八卦山的台灣民俗村,開啟了它顛沛流離的命運。
多年過後,北投地方人士開始多方奔走,期盼這座老車站回娘家;而台灣民俗村經營不善,產權遭到法拍,更使得車站返鄉牽涉多方角力,事情變得錯綜複雜。後來雖然解決了這些問題,文資團體卻又對返鄉後的選址存有不同看法,返鄉計畫一度陷入僵局。
幸好僵局終能化解,2017年4月1日,就在一百零一年前新北投車站啟用的同一天,這座百年老建築終於以全新面貌登場亮相,且在隔年五月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北投是個具有濃濃歷史感的好地方,熙來攘往的遊客除了浸泡在舒服的溫泉裡,還能沉浸在醉人的故事中,此等美事值得政府與民間共同大力推廣。
吃的不是美食,是回憶
除了美景、溫泉與歷史,北投還有不少平民美食,其中有一家店是郭台銘先生的最愛。
某個周日,郭董帶著家人來到北投的金春發牛肉店,恰好被一名股市達人發現,瞬間成了當天最受矚目的新聞。
猶記上個世紀九○年代,郭董到深圳龍華建廠初期,都在員工餐廳跟著大家吃飯,連辦公桌也只是一片用磚塊疊起的簡單木板,完全看不出大老闆的氣派。現在郭董已成富豪,甚至曾為台灣首富,喜好平民美食的習慣卻未改變,這也顯露出他的隨性面。
我自己在北投住了十幾年,最常光顧的小吃店就是金春發,算是忠誠的老饕。1997年《今周刊》創刊後不久,我也請記者去採訪創立金春發的阿嬤。二十年來,只要到了北投,我都會到金春發點一份牛腩、一盤空心菜或白菜,搭配一碗飯,喝一碗牛肉清湯,享受平凡人間的絕頂美味。
北投金春發不僅是郭董的最愛,也博得許多企業大老闆青睞。有一回到了金春發,發現牛腩已賣完,原來是尹衍樑先生騎了重型機車來打包。我吃過所有的金春發店面,包括圓環附近的天水路老店、承德路與內湖等分店,還是覺得北投金春發最合我的口味。
或許,這是一種習慣的滋味,吃進去的盡是回憶……
兒時的那把蒜苗
北投還有一個地方很會說故事、勾回憶。勾起回憶的,不只是吃了二十年的牛肉麵,還有兒時的生活。
有一次,我跟著太太到北投市場買菜,買了一大條剛取完卵的烏魚,看到隔壁菜攤上擺著蒜苗,童年回憶頓時湧上心頭。
就讀小學時,我要在三更半夜到菜田割蒜苗。五十年前的冬天很冷很冷,父母親在凌晨三點把我叫起床,穿上禦寒雨衣,拿著探照燈,打著赤腳在鬆軟的田裡割蒜苗。
趁著太陽還沒出來前,還要把蒜苗拿到溪邊,用溪水洗淨沾滿泥巴的根莖,這時的溪水冷到會冒煙。沖洗乾淨後,我揹著蒜苗回家捆綁,再拿到市場交給菜販,才能回家揹書包上學,上課時經常已經累到打瞌睡。
這是我對蒜苗最深刻的印象,然而,當我說給孩子聽時,他們卻覺得我在騙人,這就是典型的世代落差。但我還是要告訴孩子,他們的老爸是苦過來的;也正是這種銘心的苦,才會讓一把稀鬆平常的蒜苗勾起中年男人的童年回憶。
北投充滿了美景、美食與回憶,除了故鄉西螺,這裡就像我的第二個故鄉,總是令我回味再三。
本文摘自《老謝的台灣紀行》/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