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拯救他脫離幼時陰影,任何時候「覺醒」都不遲
2006年,台灣數學研究學者、教育工作者黃武雄,邀請小野一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誓言開創步道走入山林裡,發現更多需要被保留的自然美景,同時隨著對環境保護的政策越來越多,近幾年更往歷史、文化等層面發展,在步道周邊設劇場或音樂藝文、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更有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交換買賣的小市集。而這項小小的活動,也對小野日後的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小時候父親多愁善感、懦弱,由於不希望小野和他一樣,所以強烈要求兒子得做個陽剛的男子漢。但有著藝術創作特質的小野本就感性,只能長期壓抑著原來的性格,也讓他在成長過程裡走過嚴格的教養,卻處於迷惘的狀況;直到親近大自然後,才真正有機會找回最原始的自己、卸下所有包袱,更讓他在中央社的Podcast節目「文化普拉斯」裡笑稱:「千里步道真的救了我!」
在新作品《走路‧回家》中,除了介紹親身體驗的步道歷程外,也描繪了小野在人生長路走來的心得。走上步道就和人生一樣,每個步道之間最近的距離就是「起身出發」,人生無法避免人生遺憾,但只要你嘗試就能少掉一次缺憾的機會,就像他在書中提到的:「只要覺醒,什麼時候都不算遲。」
怪不得小野說,步道是情感的沉積物,相愛的長度。「這是我的千里步道,一條條可以走入山林,也可以走近海邊的步道,甚至可以自己用雙手做出來的真真實實的步道,也是我這輩子自我追尋和認同的道路,透過療癒、流浪、救贖、自由和覺醒的過程,一步一步走向了一個可以完全接受自己,一個更完整的人。」
當我回歸塵土,請在上面種下兩棵樹
本名李遠的小野,在《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一書中曾聊過,當他提起自己筆名、對方卻沒聽懂的窘況,直言當初應該用出生時爸爸給的名字「小埜」當筆名,「埜」是野的古字,在泥土上種兩棵樹變成埜,「若有一天當我回歸塵土,請在上面種下兩棵樹吧。」他對著身邊的親朋好友這樣說。
小野認為,唯有死亡等在路的盡頭,才能顯得出每個人活著的不同意義,人不是因為死亡逼近了才會去想死亡,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知覺到生命是會消逝的,通常那就是長大成熟的開始,也是自覺的起點。
在新書《走路‧回家》中,小野介紹富陽生態公園的步道,「那是我陪伴媽媽走完她人生最後的一段道路,也是我的療癒、思念之路。」他說,媽媽走後這十年,自己開始到處尋找城市裡原來的水道、古道和藏在巷弄裡的步道,想重新追尋台北城的身世,因為那也是自己的身世。「陪伴我長大成人的「加納堡」消失了,「護城河」被填平了,通往遠方的「密道」拆除了。我被迫離開那裡,出發去尋找城堡之外的世界。」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一條思念和返鄉之路,我會一直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動的那一刻到來,我希望自己變成兩棵樹。兩棵樹種在土地上便是『埜』,這是『野』的古字,我出生時爸爸給我取的第一個名字:李小埜。22歲那年我開始寫作投稿,順手用了一個筆名『小野』,一用就用了半個世紀,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種子埋在土裡,一定要長成一棵樹,那是很自然的事。」
提早退休最大收穫,是能和孩子當朋友
從作家做到電影編劇,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劇本,同時也不免感到精疲力盡,37歲那年毅然決然地選擇退休,回到家中陪伴一雙兒女長大。早早離開職場並沒有對小野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這樣的決定更是讓他在中央社的Podcast節目「文化普拉斯」中說出:「最大的收穫就是,現在他們兩個之間,和我就像朋友一樣!」
從國中到大學,如同小野所說,這兩個「朋友」從小就養成了「老靈魂」,動不動就像個哲學家一樣對著他開導,長篇大論中也因為孩子表達方式的真誠,讓他頗有感觸。例如在工作上,小野也曾經歷一段沒有成就感的時期,是他的兒子再三開導他:「你一直覺得做這個做那個,成就感不夠,但你做爸爸做十年就是你做過最光榮的事了!」
當爸爸很簡單,把自己活好,小孩會知道
在小野眼中,父親教養下一代的方式,可以是怎麼樣的?小野在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的演講分享,是這樣說的:「後來我終於發現,爸爸很簡單,你把自己活得很好小孩都知道。我爸爸很努力想當一個好爸爸,非常努力教我讀書、看課外書,幫我做雕花、燈籠、勞作。可是當我看到我爸爸,我會相信他覺得人生會很美好嗎?我不會的,我會覺得人生好悲慘、不值得過下去,因為爸爸這麼痛苦。所以後來我得到一個答案,你在孩子前面要把自己過得很樂觀、積極、快樂。如果你要問我怎麼當爸爸?當爸爸很簡單,把自己活好,小孩會知道。」
隨著時間流逝,孫子女、外孫相繼出生,升格「阿公」的小野深知,和這些孩子互動的時光不長,所以延續青年時照料兒女的習慣,將自己多數的時間都留給了小孫子、孫女們。在《不管輸贏都愛你》一書裡,小野提到某次看診的過程裡,聽見護理師叫了一名與孫女名字同音的白髮老婦人,映入眼簾的老嫗讓他默許,未來等到孫子女老後,也希望他們能夠保留住在阿嬤家的這段美好回憶。
在《不管輸贏都愛你》一書中,他說起自己奔跑的阿公日常:「自從當了阿公之後,常常在城市中奔跑.從一個原本想在退休後環遊世界、成為自由自在的流浪者,瞬間又被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就算是出國旅行,也往往是和孫子孫女同行,是幸福或是辛苦,大概都有一點點。更多的是對生命有更深的體驗和更開濶的思考。」
阿公不干涉、只陪伴:「有天我離開了,希望愛能增強你們向前的勇氣」
如果到臉書搜尋「孫子兵法又來了」,就能看見許多小野和孫子們的可愛互動,不論是孩子期待聽故事的模樣,又或是富有小孫女滿滿愛意的生日卡片,樂於分享爺孫情的他,在童言童語中不只享了天倫之樂,更是被純真又堅定的話嚇一大跳,欣賞孩子們的智慧。
在陪伴孫子孫女的同時,小野不干涉孫子們的爭吵,讓他們自己解決;給孫子們自由發表想法的空間;陪孫子們從遊戲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諒與幫助;讓孫子們從角色扮演來激發想像力;透過動手做玩具、畫畫引導他們創作與創意;帶孫子們到大自然體驗,讓他們找到自己真實的感受……
接近大自然、撒野鬼吼、跳舞、唱歌、奔跑、講故事、畫圖…秉持著不干涉、只陪伴的原則,小野強調所有學習越自然越好,為的正是讓孫子們自然而然、從周遭環境的觀察和領悟中學習。小野說:「勇敢的向前走吧,因為你們是屬於未來的。而我不再能夠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除了溫柔的陪伴。就算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請相信我曾經給予你們真誠的愛,一定可以增強你們向前的勇氣。」
不當出風頭的英雄,大人的幸福秘訣是接受真實的自己
小野認為,獲得幸福的步驟就是要先認識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進而喜愛自己,如此一來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何而活?找到自己的信仰。對他而言,可以和世界愉快共處,從大自然裡得到快樂和寧靜,和身邊遇到的任何人和平相處、相互尊重,最後,當學會了承擔世間的痛苦,幸福將隨時隨處俯拾皆是。
「原本我以為擔任電視台要職,就是成功人生的表徵,後來讓我最感自豪的,竟是在謝幕離開時那抹昂然無愧的心情。」小野提及自己曾有許多的夢想,但是更想要成功,常在夢想和現實中擺盪著。「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我告訴自己不要為世俗定義的『成功』而活,要為自己真正相信的真理而活。不要只想當個出鋒頭的英雄,要學習當個配角,一個傾聽者,積極追隨許多前行者完成夢想,也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年輕人實現理想!」
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反而什麼工作都嘗試過的人
人生有多數的時間都沐浴在家庭中的小野,愛家愛到曾被孩子吐槽說要不要出去工作,直到50歲後才再次步入職場。作家、編劇和校長,又或是基金會董事,斜槓再斜槓的他就像是要嘗試所有職業般,到了70歲依舊不改好奇心,甚至還想當導演,而這也是他維持從心年輕的秘訣,難怪在書的作者介紹裡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他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反而什麼工作都嘗試過的人。」
許多人在準備退休、或是退休後,會開始煩惱怎麼尋找生活目標?在小野看來,只要有心培養興趣永遠不嫌晚,就好比攝影、畫畫及寫作,只要隨身攜帶工具就可以做到,鼓勵所有人都該把握機會去發掘自己的能力。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只要能夠在每個階段裡都全心投入,就能活得充實,親筆為人生寫下精彩的一頁。
參考資料:
- 《走路‧回家》/小野/今周刊出版
- 【人文講堂】20210724 - 魔術師父親留給孩子的禮物 - 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