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法醫楊敏昇聽23位「送行者」娓娓道來他們看到的人生故事。殯葬相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觀察到的,是許多不為人知、衰朽、破碎與傷感的人生百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熱愛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行業?死亡伴隨而來的臭穢與醜惡,為何不曾浸染他們溫柔炙熱的心?
-
每場喪禮都是一次旅行
受訪人:陳慶文/優禮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龍巖集團竹苗服務處處長
因預知夢而入行
殯葬工作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身為資深殯葬從業人員的陳慶文,有個極為傳神的比喻。
「我都說我是開旅行社的。在家屬最慌亂的時候,我們帶著他們前進,讓他們從哀傷走向釋然,回到正常生活。」
說起當年進入殯葬業的契機,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帶領他走上這條道路。他曾是職業軍人,退伍之後陸續做過汽車旅館的行政人員、送貨員、經營小生意等工作。
「我們經常白天開車打瞌睡,晚上熬夜開夜車。做我們這行,被撞死也不意外。」他直言當時的辛勞。
近年來,殯葬業的高薪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躍躍欲試。很多人自認八字重、不怕死,一定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但陳慶文直言,殯葬業的本質是服務業。比起膽大,更重要的是心細。他曾到日本的禮儀公司見習,對日本服務業的用心印象深刻。例如,交通車的車門和地面有高度落差,司機會在門口放一塊踏板,方便步伐較小、穿窄裙的乘客上車。車上供應的寶特瓶飲料事先置於熱水中保溫,讓大家在寒冷的冬日可以喝到熱茶。從接待的細節,即可看出服務的細緻與周到。
影響所及,他在工作中也要求團隊對於細節不可馬虎。比方說,喪禮上兩位禮生行禮、鞠躬的角度,禮儀人員推棺木的動作等都有統一規定,才不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布置會場用的木板若不平整,他也一定要求更換,不會認為「反正蓋上布看不出來」就敷衍了事。
此外,訓練新人時,他會要求同事扮演遺體的角色,親身體驗被沐浴、更衣的感受。「有些人會說他不怕碰大體,我說你想碰我還不一定讓你碰。殯葬是一份神聖到不能再神聖的工作。人一輩子只有一次下葬的機會,你怎麼可以拿祂來做練習?」陳慶文說。
他認為,殯葬從業人員應該認知到,這是一份不可逆的工作。「你不能說:『我做錯了,拜託重來。』喪禮只有一次,沒有機會修正。」所有看似嚴苛的要求,都是對家屬與死者的責任。 (編輯推薦:請室友幫自己整理遺物!泱泱:人離開能留什麼?死後還能被記得,就是種幸福)
陪家屬重回正常生活軌道
工作多年以後,陳慶文離開了公司,自行創辦「優禮服務」。即使成了老闆,他仍持續參與第一線的服務工作。從接體到晉塔的過程,除了遺體沐浴、化妝交給更專業的同業處理外,其餘工作他都盡可能親力親為。特別是治喪期間,他一定會天天拜訪喪家,進行悲傷輔導。
曾經有人問他,殯葬服務契約中只承諾接體、協辦喪事,何必多此一舉?「他不知道,家屬每天在家有多煎熬。」陳慶文說。就算沒事,他也會主動陪家屬聊天。往往在閒聊的過程中,家屬會透露出他們的不安與擔憂。殯葬業者的出現,讓家屬知道一切都在掌握中。只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死者的最後一程就能夠圓滿完成。
新竹幅員廣大,有些偏遠地區的人家,單趟車程就要一兩個小時。過往曾有年輕人質疑,如今通電話或利用社群軟體聯繫都很方便,親自拜訪家屬的意義何在?但陳慶文仍堅持,面對面的接觸才能確實傳達對家屬的關懷。「那是一種感覺。就算別人覺得我是做傻事也無所謂。」
除了協助家屬辦完喪事,陳慶文甚至還提供免費的「售後服務」。像是有喪家要將祖先牌位請到別處供奉時,會特別諮詢他的意見。他認為,殯葬工作的意義在於,陪伴家屬勇敢面對親人離世的傷痛、接受事實,逐漸走出悲傷的情緒。
最讓他欣慰的時刻,是有家屬問他,治喪期間能不能講笑話?「我說當然可以,這代表你已經從喪親初期的呼天喊地,慢慢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上了。」 (編輯推薦:留遺言、躺進棺材回憶人生…丹妮婊姐爆哭體驗死亡:人最終化為塵土,我選樹葬最方便)
努力活得心無罣礙
生命無常,所以要努力活得無憾。對於這句殯葬業的老生常談,陳慶文有著切身的體悟。近年來,他動了兩次攸關性命的大手術。第一次是在準備祭品的過程中,突然衝出一群野狗。他連人帶車摔倒,摔斷鎖骨和六根肋骨,在加護病房住了五天才出院。第二次則是突然覺得呼吸會喘,睡覺一躺就咳嗽。原本以為只是夏天中暑,沒想到檢查後發現是心臟瓣膜有問題。
殯葬業工時長、壓力大,不易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太太也曾勸他,不如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好,何苦讓自己這麼累?但陳慶文不這麼想。「我對殯葬業樂在其中,從沒想過要離開。這份工作天天都有驚喜和挑戰,讓我的生活非常精彩。」他說。
每一次的服務,對他來說都是一趟新的旅程。雖然平常沒空休假,但趁著到不同地區拜訪家屬時,品嚐當地美食、欣賞風景,也是難得的體驗。「我都跟老婆說,因為做這份工作,我們才可以到處吃喝玩樂。」
繼續看下一頁分享更多故事,陳慶文形容:人們對死亡的禁忌感,就像綜藝節目中常出現的恐怖箱;害怕,是因為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