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寧照護的對象已經涵蓋各種重大疾病如慢性肺病、肝病、腎病等,而且不見得需要住醫院的安寧病房,社區裡有許多居家照護的診所有提供安寧照護。如果不是病情複雜難以照顧,病人在家往生絕對比在醫院往生舒適,對陪病的家屬而言也是如此。就近照會診所(多半是家醫科)到宅服務,病人和家屬不必奔波往返醫院,實在輕鬆、舒適許多。
「預約,好好告別」作者為台灣的安寧照護醫師,提供了台灣安寧照護單位的資訊,並列舉各種病例來討論常見的問題。「善終,最美的祝福」是日本長期從事安寧照護的診所醫師所撰寫,書中資訊在台灣也非常適用。
用喜歡的模樣快樂離世!母親的自主善終,貫徹一生不願麻煩別人的精神,更教會我認識死亡
前些時候看到傅達仁到瑞士尋求安樂死的新聞,真想介紹他看「大往生」。但猜想他是想藉此喚起社會對「安樂死」立法的重視。他和家人兩度赴瑞士,經過冗長的評估,客死異鄉,還要花上大筆的費用,實在是用心良苦。
最近看到日本兩位開明而獨立的女性寫的書,「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我想安詳快樂的死」。大兒子讀了以後,感慨的說:「阿嬤的看法跟她們完全一樣啊!」其實,我相信多數人有這樣的看法,只是身不由己。若是家人意見不同,更是難處理。所以病人意識清楚之前表達意願非常重要,家人則應該尊重其意願。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想若是自己身處病人的狀況,會有何種選擇?就能夠做出最有利於病人福利的決定了。
很欽佩我的母親勇敢的實踐自主善終,讓我們認識死亡,不畏死亡,並且學習到如何讓長輩走的沒有痛苦與遺憾。而她的選擇,也貫徹了她一生不願麻煩別人的精神,所有的親屬輕鬆的、甚至是歡樂的陪她瀟灑走完最後一哩路。
讓父母活的越老,就是越孝順嗎?是我們需要他們活著、還是他們想活著?
過兩個月我就可以領老人卡了,不但我輩自己要面對終老的議題,家中長輩比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終點。許多朋友的長輩,則是在生死邊緣掙扎已久,病人和家屬都是身心俱疲。我們這輩人尚且很多人無法直視死亡,對上一輩的人來說更難。
我所以會分享母親斷食往生的心路歷程與經驗,是希望以此為媒介,喚起人們重視死亡議題,不但懂得安排自己的善終權,也要勇於承擔,幫助長輩得到尊嚴的善終。很早以前,就有照顧失智症病人的家屬,當著我的面告訴她們的子女:「將來我要是變成這樣,你們絕對不要救我。」但是卻沒有勇氣,或者不知如何讓自己的父母免於這樣的折磨。讓父母活的越老,就是越孝順?讓配偶活的越久,就是越恩愛嗎?是我們需要他們活著?還是他們想活著?只有事先作過溝通,才能知道當事人的真正意願。
為了探討死亡議題,我在書店的醫學部門輕易的就可以找到幾十本相關書藉。衛教的、臨床的、專業的、個人經驗的應有盡有。本文只是個人觀點的粗淺看法,讀者可以到書店尋找因應個人需要的適合書籍,內容較為完備。
下面這兩本書都是精神科醫師的經典著作,內容比較專業,但一般讀者也很容易閱讀。這兩本書都出版多年,可能絕版了,不過在二手書店還常看到。「天使走過人間」是美國的生死學大師所寫,她在1969年寫的「論死亡與臨終」是生死學的經典。她是現代醫學中第一位關注臨終病人的醫師,還舉辦「死亡與臨終討論會」,讓臨終病人與醫學生面對面,討論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她曾經從美國趕到瑞士的醫院,幫父親簽署AAD(違反醫囑自動出院),在回家的車上,拿出香檳酒與父親對飲,慶祝父親脫離醫師的魔掌。幾天後,他父親在自己的床上,望著熟悉的窗外風景、聽著附近教堂的鐘聲,尊嚴的往生。很有畫面,至今印象深刻。傅偉勳是台裔留美學者,被稱為台灣的生死學之父,這本書深入淺出,有很完整的生死學論述。
有統計顯示二戰後日本人有百分之八十是在家中自然往生,二十一世紀已經逆轉為百分之八十的人在醫院往生。日本人死前平均臥床時間長達數年,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兩三個月相差甚遠,因而稱此現象為「長壽的地獄」。台灣與日本的情況相當類似,顯示台灣在尊嚴的善終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家母以她的肉身見證自主善終是一種福報,我以我的筆願她的精神流傳遠播。(本文撰於2020年母親節前夕,謹以此文向母親表達深深的思念、感恩與敬意)
本文獲畢柳鶯醫師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自主善終與安寧照護
作者簡介:畢柳鶯醫師,前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陪伴罹患退化性脊髓小腦萎縮症的媽媽在家自主斷食,最後母親在睡夢中安詳離世。她將這段日子完整記錄於個人部落格,期望讓更多人好好思考、面對善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