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錯誤類型3:存錢是興趣
有些人或許喜歡看著帳戶中的餘額增加而露出滿足的微笑。不過,馬養雅子表示,錢是「要使用的東西」,要使用才有價值,為了存錢而存錢是NG的。
不過,若是過度使用金錢而變成無法儲蓄的話則是錯誤的方式,應事先決定興趣與玩樂使用的金額,並有計畫性地儲蓄、使用。
馬養雅子指出,若為了存錢而沒有任何興趣、不和朋友一起去旅行,將來即使有了很多錢,但也會失去興趣及朋友之間的回憶,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使用金錢是很重要的。
計畫性儲蓄好重要,把儲蓄目的明確下來吧!
雖然以上3種類型的民眾儲蓄習慣各不相同,不過馬養雅子要表達的是「計畫性」的重要性。「計畫性」並非「每個月要存多少錢」,而是要把「使用目的明確下來」。
存錢目的是為了「什麼」,並決定「要存到什麼時候」「要存多少」,並為此「每個月累積」有計畫的儲蓄。目標確立了還能提升儲蓄動力,當目標實現時就能感受到非常大的喜悅。
財經專家李美虹也曾撰文指出,存錢方式並不是存不到錢的障礙,最根本的原因是少了「存錢目的」。有了儲蓄目的後,才能根據目的計算儲蓄金額,並且有效地提升儲蓄力。她以案例說明,如果55歲才想要存錢,但想要在60歲那年存到600萬,有了存錢目標與時間後,透過明確的計算,就可以知道該如何在債券、基金等不同投資工具分配金額,以及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才能達標。
三立新聞台主播張珮珊也曾受訪表示,有了明確目標,就能尋找到快樂的存錢方式,因此張珮珊與丈夫岑永康兩人不僅得以在5年內還清高達400萬元的房貸,還省下了100萬元的利息。
此外,馬養雅子表示,思考時也應仔細區分,「X萬元是房屋頭期款」、「X萬元是*年後搬家的費用」、「X萬元是*歲時的旅行基金」…等等,如此一來,便不會因為某個目的而過度使用金錢,避免不知不覺間花掉為了其他目的所儲蓄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