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剛好的距離,跨世代同住也能很自在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4%,已達高齡社會的標準,很多年輕人成家立業,為保有隱私或生活習慣不同,會選擇搬離原生家庭。
但是,因為住太遠,父母可能會很思念兒女、孫子女;而子女也難免擔心長輩自己住、一旦發生意外難以及時照護,更擔心造成難以挽回的憾事。兩代甚至三代同堂,該如何維持緊密關係,又能夠有剛剛好的距離? (編輯推薦:人走後的家是什麼模樣?孤獨死現場清潔員:家裡囤出垃圾山,是獨身離世的日常)
在日本,就有一種折衷方式,稱為「二世代住宅(二世帯住宅)」,可以依照保有自己的隱私,又可以達到就近照看父母、維持緊密家庭關係的目的,在三代同堂很普遍的台灣,近幾年也開始有許多家庭往這樣的方向去裝修,而即便不動格局、沒有多餘空間,卻也能轉換同住的型態。
3種方式讓家的形式更靈活:不花大錢動格局,也能兼顧隱私與照顧嗎?
1980年,由於泡沫經濟的影響造成年輕人買房不易,許多人只能從偏僻的老家通勤上班,且當時父母離世留下的房產還會讓子女必須負擔高額的遺產稅,二世代住宅便開始在日本普及。而買房、建造或裝修費用,甚至日後的水電、瓦斯費,子女和父母也可一起分攤。日本常見的二世代住宅,分為三種型態:
1. 完全分離型:獨立
父母和子女分別有各自的玄關、客廳、廚房、浴室,比較像兩棟房子般互不干涉,從玄關到各項基本配備都分開,在想見面時開一扇門就能過去對方的生活空間,不用擔心兩代之間生活理念不合。缺點是需要經費。
像資深藝人方文琳年初砸重金將70坪住宅改為兩戶,讓女兒們擁有獨立生活空間,自己重新擁抱獨居生活。隨著兩個女兒陸續成年,雖然方文琳正式邁入空巢期,她與孩子分居並不戀棧,如一篇她受訪的文章所說,對她而言,孩子長大後本就有自己的生活,做媽媽的人也學著獨立,母女間生活不互相遷就,即使不住在同一個空間,感情一樣很好。 (編輯推薦:年過半百愛上運動!56歲方文琳健身也健心,砸重金與愛女「分居」不戀棧)
2. 完全同住型:共用
兩代家庭的出入口是同一個,廚房、浴室、客廳、飯廳都共用,只是各自有自己的房間,這樣的配置上,如果有天長輩離世,子女決定搬離的話,作為一個小家庭的生活空間也不會有任何問題。這是最不花錢,也最緊密的型態,而缺點則是共用環境受生活習慣不同影響、隱私空間比較少。
3. 部分共用型:折衷
玄關、飯廳等公共空間共用,不過廁所、浴室、廚房等則分開來,折衷地將使用時間容易重疊的空間獨立出來,一來不會受生活習慣相互影響,二來小小的距離感會讓每次吃飯、聊天時都很溫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形態。
同樣的方式,以台灣家庭的透天厝來說,其實也不必調整內部裝潢,比如經過溝通後可以用樓層區分,這麼一來,父母和子女平日能一起共用早餐,但如果朋友來作客,也能各自在自己樓層招待對方。而且台灣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人在裝潢時,會希望設計師能在公、私領域間劃分明確界線,打造相聚、獨處皆宜的家庭空間。
參與兒女的生活、見證子孫的成長,舒適環境能「更安心地老去」
對於祖父母輩來說,安養天年之外最好就是能夠含飴弄孫,而二世代住宅的概念更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長輩可以隨時隨地看著子孫成長。另外,隨著年紀漸長造成的體力衰退、各項身體問題,萬一需要照護,也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幫助,大大降低遺憾發生的比率。
對子女輩而言,同住時也能擁有父母的關心,而現在普遍為雙薪家庭的狀況下,若長輩願意幫忙照顧小孩,還可以偶爾安心鬆口氣,同時幫助排解祖父母久不見孫子女的思念之情,享受天倫之樂再也不難。
世代不同造成的不理解及習慣差異,也有很大的可能在三代同住的情況下造成摩擦,而互相尊重、體諒,將會是兩個世代間最好的潤滑劑,過好自己生活的同時,也不會真正遠離最愛的家人,這才是「兩代同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