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吳若權認為,奧義甚深的《心經》,經過解釋後能淺白地貼近人生,是普遍應用在日常的實用智慧,期望陪伴讀者再一次讀懂心經,「或許這是一個最迷亂的時代,但也最有機會找回自己的初心。」用最優美的姿態、最深刻的智慧,面對最虛幻無常的世界,做最真實勇敢的自己!
-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不只做自己
愛的極致,就是慈悲心。而最大的慈悲,來自最小的同理。
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主觀,願意同理別人的需要,就是學習慈悲的開始。
做自己!這應該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但到了今天這個時代,卻變得更困難。我曾在網路書店的搜尋頁面,輸入「自己」為關鍵字查詢,立刻彈跳出超過十萬筆書名有嵌入「自己」兩個字的項目。我發現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曾經暢銷一時。尤其,提倡「愛自己」這個觀念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很受歡迎。
以我的著作為例,《栽培自己》、《擁抱幸福的自己》、《創造自己的價值》、《尋尋MeMe,贏得自己》、《更愛明天的自己》、《今天,你給自己打幾分?》,讀者的反應確實都很熱烈,表示很多人都十分關心如何活出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天賦。
當時,我並非刻意討好讀者,才寫這類題材的書籍,而是我一直對於探索自己有濃厚的興趣,也很樂於分享每個階段不同的學習心得。連這本記錄我讀誦《心經》而有所體悟的新書,都不斷分享如何愛對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是因為我覺得了解自己、用對方法愛自己,真的太重要了。
「愛自己」和「愛別人」應該同時並存
閱讀過許多不同觀點的文章,我發現有很多專家都教讀者,用不同的方式愛自己;甚至很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先懂得愛自己,才會愛別人!」我曾經很認真地去思考,學習「愛自己」和「愛別人」先後邏輯關係,還是無法百分之百相信「我們一定要先懂得愛自己,才會愛別人!」
其實,意識層面的「愛自己」,都只是「小我」在作祟,也是當內在沒有安全感時才會發出的警訊。因為所有的「自己」,都不可能獨立於「他人」而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性,都是彼此共振、而且互相連結。
「愛自己」和「愛別人」,是可以同時發生的,而且也要同時發生才有意義。因為當別人不存在時,自己也失去意義。更何況,存在於宇宙之間豐盈的愛,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我不會因為「愛別人」就會對「愛自己」有任何的缺損。
佛學講的大愛,是愛的極致,也就是慈悲心。而最大的慈悲,來自最小的同理。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主觀,願意同理別人的需要,就是學習慈悲的開始。我想,那些不斷強調「我們一定要先懂得愛自己,才會愛別人!」的專家,應該是很欠缺安全感,才會那麼強調「先愛自己」的重要性。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活得像雲般自由,連瀟灑也是不能執著的。
希望到達某種境界或是無牽無掛本身,已經是一種牽掛。
和我年紀相近的朋友,絕大多數都看過瓊瑤女士的原著小說或改編電影《我是一片雲》,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來去無牽掛。」這看似很文藝腔的浪漫字句裡,其實蘊涵很深的人生哲理。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生前講解《心經》時,曾以「雲」來解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段經文的意義。
他說:「不妨將菩薩的心,比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雲是不請自來,不驅自走;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遇到了山峯,不會被擋住;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雲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形式的阻礙,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
「我是一片雲,來去無牽掛。」無論用在感情的緣起緣滅,或肉身的生老病死,都是很瀟灑的態度。
然而,連瀟灑也是不能執著的。如果你很重視自己的修行,希望到達某種境界或是無牽無掛,這種欲求的本身,已經是一種牽掛。
《心經》中的這段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講的就是眾生追求像菩薩那般的慈悲有情,可以有這份心,但不要被這份心牽絆住。
所有關於愛的奉獻,都不能讓心有所罣礙
以一個很世俗的狀況來解釋,某人很想買房子安頓父母和家人,這是他的一份心。他常說:「自己苦一點、省一點,不算什麼。只要能夠及早籌到頭期款,再慢慢繳貸款,能完成這個心願,人生就沒有遺憾。」
這本來是人之常情,也是好事。但他過度節儉,對自己非常嚴苛,也沒給家人好臉色看,還認為家人都不體恤他。在自備款尚未籌足之前,卻已經和家人處得很不愉快,就算房子買到,也無法修補這些感情關係的裂痕。
他的起心動念,都是為家人好,算是慈悲的,但是執著於這份好意,卻沒有放下心中對於金錢的牽掛,就形成實現目標的阻礙。
把這個簡單的個案,擴展到另一個實例。我十幾年前接觸門諾醫院,很榮幸受邀協助他們募款,在花蓮的壽豐鄉興建護理之家與老人照顧社區。
因為需要的資金非常龐大,募款的進度猶如細水長流,但總執行長黃勝雄先生從不為此憂慮或感到氣餒,他把長遠偉大的目標,切割成年度具體的計畫,安心自在地按部就班去實踐,如今整個社區的規模已見雛形。
門諾醫院以「實踐耶穌基督的愛在最弱小弟兄身上」為使命,跟菩薩的慈悲沒有兩樣。讓愛可以跨越宗教的界線,這也是一種心無罣礙的表現。
幾年前,黃勝雄先生已經正式退休,回到美國定居,至今我仍然十分懷念他。雖然,每一個人最終都可能會離開一項職務,但他留下來的風範,就像愛一樣、就像雲一般,不拘形式地繼續滋養大地。
無論是公務或私旅,每次去到花蓮,那怕只有片刻空檔,我都刻意站定在寬闊的穹蒼之下,靜靜地看著雲朵的飄移。曾經去到過很多人生不同的遠方,我一直覺得花蓮的雲朵,有非常獨特的姿態,除了山影的襯托,還有許多人間滿滿的愛,讓所有想要奉獻的心,都可以擁有自由飛翔的愉快。
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需要上
現代人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一天到晚想要吃好的、穿好的、玩有趣的,卻沒有向內找到自己的天賦與使命,也沒有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需要上」,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反而是一種牽掛和阻礙。
真正的「愛自己」,是把自己當成一片雲,讓自己活得像雲般自由。消除執念,沒有煩惱。即使是對別人付出愛與關懷,都能夠不侷限於自我堅持的形式,只要能夠讓對方感到自在,都願意不計較地捨己利人。
本文摘自《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吳若權(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悅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