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時買進,可加速「個人式填息」
分清楚「現價殖利率」和「成本殖利率」的差別,就能明白大俠接下來要說的「現價填息」及「個人式填息」的差別。
新聞講的填息,是參考除息前一天的價格,也就是「現價填息」;長期投資人的填息,是參考個人買進的價格,也就是「個人式填息」。
大俠用2020年的兆豐金來舉例。2020年8月13日,兆豐金以32.35元除息1.7元後,股價一路滑落,最低曾跌到27元。所以在帳面上好像看到了貼息5元多,這是指在32元後才買進的投資人。
然而,對於早在2018年~2019年中美貿易戰買進24元或25元兆豐金的投資人,27元這個價格對他們來說有貼息嗎?沒有,而且統統完成了「個人式填息」。就算是2020年3月疫情恐慌時,以26.2元買進兆豐金的投資人,也頂多在除息後短暫貼息了幾天而已。
所以說,貼息或填息與否,都跟自己進場買進的價格相關;如果能多趁恐慌回檔時買,不僅個人持有的成本殖利率會較高以外,還能讓自己快速完成個人式填息。
如果恐慌不多買,等到市場回溫、股價狂漲,才想要大量進場,只會讓自己的成本殖利率往下掉而已。
所以囉,投資為何不反過來呢?股價高漲時咱們休息看戲,股價崩跌回檔時再進場買進,如此投資真的是輕輕鬆鬆、簡簡單單。
只要弄清楚長期持有者的「個人式填息」及「成本殖利率」,那麼你就會跟大俠一樣,懶得常常買進賣出、跑來跑去囉!
本文摘自《股息Cover我每一天:600張存股達人絕活全公開》/大俠武林(專職投資者)/Smart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