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道功課從生命自主出發,關照到自己、親友、醫療團隊;讓每一個人在談論生病死亡的時候心裡不會害怕,都能感受到一股溫暖陪伴的療癒力量,好好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
-
2020年適逢安寧照顧基金會三十周年,基金會在台北車站盛大舉辦了安寧影展的活動,我也很榮幸地受邀與小野老師一起擔任《生生》的映後座談講者。
《生生》是一部2017年的台灣電影,也是當年我很喜歡的電影。之前看的時候就覺得很好看,但沒有太多想法。幾年後再看一次,深深覺得這部片非常適合當作安寧療護的教材。
(以下有雷)
《生生》的故事主軸很簡單,主要敘述居住在台中的七十歲莉莉奶奶,被醫師診斷了肺癌第四期,告知她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她選擇不做化療,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於是她去學夏威夷舞、畫漫畫、打撞球、開直播述說她這三個月每天的體悟,變成一個網紅,最後在三個月後,在家安然善終。
另一個主角是生生。生生是個國小學生,因為哥哥最近過世,於是想去了解哥哥的生活,無意間在哥哥的手機裡發現他有訂閱莉莉奶奶的直播。生生深入去了解莉莉奶奶的人生後,和莉莉奶奶成為忘年之交。
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做為安寧療護的教材,是因為我覺得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善終的條件。
善終的條件
在十月十日台北車站大廳的映後座談上,我問在場約百位的觀影民眾:「你們覺得莉莉奶奶有善終嗎?」絕大多數的朋友點頭。我們在電影中看見莉莉奶奶善終的條件是:
- 對臨終的醫療選擇和生活方式做出明確決定,生命自主。
- 和家人溝通自己的想法。
- 完成未盡的心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一個條件發生在莉莉奶奶得知自己只剩三個月生命,醫師和女兒都問她要不要化療的時候。她很明確地表示:「我不要化療,我要回家。」因而開展了接下來三個月的璀璨人生。
但是在臨床上,身為醫師常常看到兩種不同的狀況:不是病人無法(或不敢)做出決定,就是病人已經失去意識,說不出話來了。這個時候只能人云亦云,讓家人來決定自己的生命和後續的醫療。病人受苦,家人也辛苦。
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其實就是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以及預立醫療決定,事先寫下在生命臨終希望得到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讓大家可以了解。
但是,有時候說了、寫了還不夠,還必須跟身旁的人溝通想法。
莉莉奶奶一定有告訴她的醫師:「我不要化療,我要回家,你可以怎麼協助我?」於是醫師開了嗎啡貼片,讓她回家時可以貼在身上,幫助她減緩疼痛和其他症狀。在片中,莉莉奶奶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女兒,儘管一開始溝通不太順利,但是後來女兒也接受了,並進一步協助媽媽得到想要的生活方式。媽媽希望一個人住,不要互相干涉,於是女兒在媽媽家中裝了監視器,以便在台北工作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媽媽。
四道人生
莉莉奶奶的女兒以安是連鎖鞋店的區經理,外在看似女強人的她,遇到了對生命有強烈自主意願的莉莉奶奶也是沒轍。她非常氣媽媽不去做化療,覺得自己被拋棄,不被重視。所以電影前半段,兩人幾乎沒有交流。
隨著莉莉奶奶病情的進展,母女關係開始起了變化。原本相敬如冰的兩人逐漸打開心門,開始向對方訴說一些心裡的話。即便只是少少幾句話,都很重要。
最令人感動的是莉莉奶奶的最後一場戲。奶奶躺在家裡床上,以安在房子裡忙進忙出,打點媽媽的就寢,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往事。以安好幾次欲言又止,似乎想說什麼重要的話,但總是沒說出來。時間晚了,以安準備關燈出去了,這時莉莉奶奶突然問:
「妳剛剛是不是想跟我說什麼?」
以安沉默了一下,有點小聲地說:「我愛妳。不過妳不要跟我媽說喔,我怕她會吃醋。」
莉莉奶奶微笑,回她:「妳媽會很高興啊……」
短短幾句,說盡了雙方的愛。
在安寧療護中,我們常常提倡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也就是
謝謝你照顧我,陪伴我走這一生。
如果之前有對不起你的地方,請你原諒。
這一路你辛苦了,我真的好愛你。
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另一個世界再見面。
我們相信,如果在臨終之前,病人和家人都能夠互相好好說這些話,都有助於善終、善生和善別。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些話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了人生的盡頭才說?不能在我們都健康的時候,找機會對親愛的家人說這些話嗎?
2020年是安寧照顧基金會三十30周年生日,也代表著安寧療護在台灣已經推動了三十年。如果說我們在這三十年內有學到什麼東西,也許最重要的一課就是:
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說感謝,說對不起,說愛。把我們的關心,每一天都傳達給身旁重要的人。
生生/安邦導演/台灣/二〇一七
本文摘自《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朱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