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理財心法,輕鬆度過抗疫期
抗疫期間天天在家,你都在做些甚麼呢?與其補充食物,不如補充實力,特別是財務實力。只是,理財也要做對方法,做錯了,錢可能越來越少。做對了,更能輕鬆過好日子。
台灣疫情警戒第三期延長到6月底,大家悶在家裡會做些甚麼呢?有人打電玩、有人追劇、有人吃吃喝喝。其實,時間多了,正是理財好時機。但是要特別注意,別因為天天掛在電腦前,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去年美國民眾因為疫情宅在家,很多年輕人開始投資股票,讓網路投資論壇大爆紅,甚至出現了如遊戲驛站(Gamestop)股價狂飆,與避險基金對作大勝的史蹟。在這股浪潮下,出現一個新名詞迷因股(memestock),也就是在網路上受網友熱議的股票,因而成為散戶追逐標的。不過隨著美國逐漸解封,投資人外出時間增多,迷因股熱潮似乎有些降溫。
台灣自去年開始也感受到年輕人加入股市的趨勢,不僅開戶人數大增,台股整體當沖比重更高達4成。近期大多數人都宅在家,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投資要保守還是積極?建議投資人,採取以下四個心法,來面對居家抗疫期。
一,別因為時間多了,就去玩沖沖樂。
6月7日台股當沖交易金額佔總成交金額高達50.5%,等於有一半資金是短線投資者,顯示台股籌碼凌亂,投資人只想短線賺快錢。事實上,當沖是很消耗成本的投資行為,以手續費打六折加證交稅計算,一天當沖成本是0.321%,一個月交易天數22天計算,一個月成本7.06%,半年成本42.36%。如果半年下來獲利沒有超過43%,等於白忙了一場。當然,喜歡當沖的人,都覺得自己會獲利,只是事實如何呢?只有自己知道。
二, 別因為過度憂慮,急著賣出所有股票。
台灣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甚至疫情蔓延至高科技公司,後續會不會帶來產業風險?此外,台股目前處在相對高點,是不是該落袋為安?這些問題讓投資人焦慮。不過,從上市公司第一季財報看來,許多公司表現相當亮眼,同時對下半年展望樂觀,似乎不需要過度恐慌。然而短線的不確定性,仍會帶來股價波動。
處在這種環境下,只有一個投資原則,持有體質良好、獲利穩健、產業趨勢向上的公司。不然就持有台股ETF或台股基金,分散持有標的。由於台股位在相對高點,可以降低一些投資金額,例如持有原先七成左右股票即可,先保留一些現金。
三, 多看幾本投資經典,建立自己的理財原則。
既然時間多了,不彷靜下心來多讀幾本投資理財經典,例如: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巴菲特傳雪球股、漫步華爾街、股市作手回憶錄等。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投資原則、不人云亦云。在紛亂消息下,唯有冷靜下來,再三確認自己的投資準則,才能減少錯誤操作、降低投資風險。
四, 中性配置,定時定額堅定執行。
2021年是市場調整年,投資難度高。2020年雖有疫情風險,但全球央行、政府撒錢、建設、火力全開,2021年卻是要準備收縮的時刻。按原先進度,聯準會在2022年開始縮表(降低每月購債規模),但因為景氣復甦,通膨率高,市場擔心縮表可能提早上路。另外,去年上半年基期低,所以今年上半年業績都是高成長,但第四季到明年上半年,基期墊高了,成長性就沒有那麼亮眼,股價推升力受限。
雖然景氣持續復甦,股市趨勢正向,但資金即將退潮,也會帶來後座力,股市波動性加大。現階段對投資看法偏向中性,不過度樂觀、也不悲觀。個人資產配置原則是,股票5成、債券3成,現金2成,這樣可以保留彈性,萬一市場有較大修正時,手上還有資金可以逢低進場。現階段最好的投資方式還是定時定額,不要猜測市場走向,輕鬆堅定的執行投資計畫,才是疫情下最好的投資策略。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判斷投資風險)
本文獲得「林奇芬治富俱樂部」 粉絲專頁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林奇芬,現職:Money錢雜誌顧問。經歷:Money錢雜誌社長、Smart智富月刊社長、總編輯、衛視中文台財經節目製作人、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