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有什麼併發症?疫苗險開賣,我該買嗎?
台灣新冠肺炎疫苗自2021年3月22日起開打,目前第一到三類人員已接種完第一劑,4月21日起也開放了特殊需求的民眾自費施打。
只是,打疫苗會不會很不舒服?副作用會不會很嚴重?我們是不是被當白老鼠?民眾往往有諸多的恐懼,導致接種意願低落。為了讓民眾安心接種疫苗,金管會已通過幾家產險業者的「疫苗保單」,商品在本月開始上市。
筆者身為第一線急診醫師,以我臨床上的觀察及醫學佐證資料,來解析一下「疫苗險」的賣點。
打疫苗之後不舒服住院的情況?
我們醫院是在3月22日第一天就準時開打,接種的醫護非常踴躍。但是到了隔天,急診就炸了,開始一堆院內同仁來掛病號。我算了一下,大約佔當天就診人數的1/5左右。也就是看二三十個病人,其中五六個就是打疫苗不舒服的患者。
新冠疫苗對人體來說,是個全新的外來物啊!我們的免疫系統完全沒見過這種東西,因此會產生很激烈的免疫反應,造成發燒頭痛、倦怠無力、腸胃不適、全身酸痛等症狀,最後才能生成有保護力的抗體。
根據統計,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高達8至16%,但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其實跑來急診,醫師也是愛莫能助,只能開個普拿疼,請你回家多喝水休息而已。
所以說,會因為這樣普遍的疫苗副作用就住院嗎?基本上不太可能,其實他們需要的是放假在家休息。
真正會住院的,是以下這些情形:
-
嚴重過敏反應
其實接種疫苗的禁忌症裡,有一項就是「對疫苗成份過敏者不建議施打」。而疫苗的仿單上,也建議為了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嚴重過敏反應,打完疫苗後要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待沒有不適再離開。
嚴重過敏會有什麼反應?從皮膚起紅疹、發癢,到呼吸道水腫、血壓下降,甚至會窒息、休克、死亡。慶幸的是,這是非常少見的情況,目前各國統計的比率約在「百萬分之5到20」左右。而且這是可以治療的,患者需接受注射腎上腺素的緊急處置。 -
疫苗引發的血栓及血小板過低症
AZ疫苗最令人害怕的就是形成血栓的風險,醫學上的正式名稱叫做VITT或是TTS。發生率在「百萬分之一到八」之間,是個極為罕見的免疫不良反應。
血栓症可能在接種後4~28天內發生。如果塞在腦部的靜脈竇,就會頭痛、視力模糊。如果塞在內臟血管,則會嚴重腹痛。塞在肺部,則會呼吸困難。無論如何,都是很嚴重的。
要是發生了該怎麼辦呢?目前的治療方式建議使用非肝素類抗凝劑以及靜脈免疫球蛋白。 -
接種部位感染
接種部位疼痛是正常的,但若愈來愈紅腫,產生硬塊、膿瘍、持續發燒,就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了,嚴重的話也需要住院。
重大不良反應,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如果完全沒有保險,打疫苗出事甚至死亡,可以得到什麼賠償幫助呢?
其實衛福部有成立一個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跟藥害救濟有些類似,是藉由向疫苗廠商徵收經費,以設置疫苗受害者無過失補償的救濟管道。(註:但是打疫苗出事,不能申請藥害救濟喔!藥害救濟是針對「正當使用合法藥物而受害者」,不包含疫苗。)
如果疑似疫苗不良反應而引起以上這些情況,無論公費或自費疫苗,都可以向當地衛生局提出申請。
但比較困擾的是,提出申請並不表示一定會理賠。還要通過審議小組的會議,才能決定此次不良事件是否跟疫苗有關,如果確定有相關性才會給予賠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送出申請到領到款項,可能耗時半年以上。總之,緩不濟急呀。
疫苗險解析
4/16才剛推出疫苗險,還好目前市面上只有兩家,不像上次防疫保單實在太多家,我整理了好久。 (註:此為整理專門「疫苗保單」範疇,另外還有幾家防疫保單如國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南山人壽,則是將部分疫苗施打相關內容加入防疫保單的承保範圍內。)
以下是細節解析的部份,魔鬼一樣在細節裡:
不良事件?不良反應?兩者大不同
首先必須解釋兩個常被搞混的專有名詞。
- 「不良事件」指的是在接種疫苗後所發生的「任何」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事件。但其實不見得跟疫苗有關係,只是就那麼剛巧發生在打完疫苗之後。例如打完疫苗後發燒住院,最後證實是泌尿道感染引起,並不是疫苗的問題。但一開始可能會被當成不良事件通報。
- 「不良反應」則是注射疫苗後產生對身體有害的反應,且此反應跟疫苗接種之間,具有合理的因果關聯性。也就是這個反應確實是由疫苗所引起的,若當初沒打疫苗就不會發生了。
由此可見,不良事件的範圍,要比不良反應大上許多。有時不良事件在第一時間並無法確定是否是疫苗造成,需要經過足夠時間的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做最後判斷。
下一頁有分別深入解析兩種疫苗險,關於理賠金額與認定條件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