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
報酬要相對考量的面向是風險。風險可能是選擇投資工具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環。我們之前有提到,並非所有風險都是平等的,也不是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風險,計算過的風險不是你的敵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努力了解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係,並確定我們自己接受風險的意願。
風險有很多種型態,不僅僅只是我們能承受損失的能力,還有我們能更完整地預測未來各種情況的能力,這可以透過練習來降低風險。另外,有一種風險是我們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做出對原來既定投資策略的不當行為,例如:投資於與你的需求不匹配的投資工具,只因為你聽說別人買了這個賺了大錢。
還有另一種風險是過於謹慎,過度謹慎會導致自我設限,綁手綁腳的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目的。例如:你過於謹慎,導致你只願意投資定存,定存可能是安全的,但它無法提供維持,可能被通貨膨脹侵蝕的購買力所需的增長。更不要說在小資族的工作狀況下,想快速於3∼5年內只透過用定存累積你的買房頭款。
實際上風險不僅僅是你能承受損失的能力,而是你能承受損失的能力和你當初在投資的時候,預期最有可能發生的最差結果的衡量。
例如:我前面提過的衍生性商品投資,如果我買的是股票選擇權,預期最差的結果,就是選擇權到期時沒有達到原先的買或賣價,我的損失就是當初購買股票選擇權的所有金額,但這卻不一定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最差狀況。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我今天是買一支股票,在做過研究後判斷這家公司的基本面至少目前持平或未來有機會更好,而我希望追求的是長期股價的增長,我的買價在歷史(5年或10年)本益比的低檔左右20%,例如:歷史5年或10年的最低本益比為10,最高低本益比為30∼35,但本益比大多時間在15∼25這個區間。
我的買價如果在本益比為12,相對低檔。那預期買這支股票會賠掉一半的機率會很低,或許最糟的狀況會是賠20~30%。但如果我的投資時間彈性較長,公司及產業的基本面沒變,賠20-30%的機率就很低了,就算短期有這個現象,我還可以等它反彈。
我能預期最有可能的狀況是,如果公司基本面持平,沒有大幅好轉,我的時間成本就相對拖長了。較有可能的最糟狀況就是,長時間在我的買價附近持續上上下下大約10%。做過這樣的投資推測,相對的你就會知道有可能發生的最差狀況,你的風險預期也就清楚了。
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投資組合,無論大小,在你做投資決策時,每一個投資產品你都有經過這樣的思考,這樣你的總風險值(你有可能發生的最壞預期狀況的加總)就較容易控制在你的容忍度內。
當你在考慮自身承擔損失的能力時,也請記得將其換算為絕對值,因為如果你把風險視為百分比的時候,因為每個人對數字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感覺很容易造成我們對承擔損失的能力誤導。20%的風險承擔能力,聽起來10萬元可能損失2萬元,你只剩8萬元的感覺非常的不同。
在看著你的投資失去價值的同時,你會在什麼時候「感受到痛苦?」這個痛苦的門檻或許是對我們追求收益,可以承受多少損失的真實考驗。一旦你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就可以更容易地確定這投資產品,是否符合你的風險/回報預期。
另外我們所冒的風險很可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基於情緒反應的財務決策,常造成許多投資者得到不利的結果,我自己就犯過相當多次這樣的錯誤。當我們允許貪婪或恐懼為我們做出決定時,「低買高賣」就經常被顛倒過來。
投資人在受到上漲趨勢誘惑的情況下進入投資,或在接近市場高點時進入市場相當常見,而後就明顯被套牢。如果體質好的投資就可能需要時間等待下一次市場回復高點,體質不好的投資可能就連時間都無法幫上忙。
舉個例子,之前遠東航空無預警停飛,勾起我的慘痛的經驗。記得我在遠航下市那一年持有遠航股票好一陣子,原本制定的投資決策是寄望它短期的基本面改善,可以讓股價反轉。但一路基本面狀況並沒有如預期的改善,但我當時心理的確有一直否認公司或許真的沒辦法改善心理,造成我一直拖著,心裡想說再等等看,然後又有鴕鳥心態沒有及時追蹤。
結果拖到要下市的前一天才發現,隔天開盤想盡辦法賣掉,才沒有變成壁紙。所以雖然專業的基本面投資分析方法,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做過客觀的基本面分析,如果受到情緒干擾混亂時,可以幫助減少做出錯誤決策的風險。
投資工具多樣,每一種工具的出現都有其目的,及適合的投資人,下一頁看你適合什麼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