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財富和知識,也會因通貨膨脹而貶值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想找到一個安全的職業,然後轉行過去,這樣即使未來受到AI人工智慧的衝擊,也能高枕無憂;其實這正是一種典型的一勞永逸的思維。如果在財富上追求一勞永逸,除了前面提到的因揮霍而守不住財富,還會有客觀的通貨膨脹在侵蝕你的財富;在學習上如果追求一勞永逸,同樣也存在知識上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經濟學解釋是:流通的貨幣過多,超過經濟運行的需求,導致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相應的物價就上漲了。為了更清晰的理解通貨膨脹的含義,我們來舉個例子。
假設整個市場上只有100個西瓜,同時市場上流通著1000元,每個西瓜價值10元。第二年政府多印發了1000元,市場上流通著2000元,但是生產力並沒有提高,還是只有100個西瓜,貨幣卻增加了一倍,每個西瓜變成了20元。
也就是說,西瓜貴了,但西瓜的價值卻沒有增多,個頭還是那麼大,甜度還是和以前一樣,只不過原來需要用10元買,現在變成20元了。
相信你或多或少對通貨膨脹也有感覺:上小學時一根雪糕的價格是10元;到了大學,雪糕賣30元。雪糕還是那枝雪糕,價格卻貴了,而現在已經是50元了。這就是財富的通貨膨脹。但比這更可怕的,是知識和技能的通貨膨脹。
2018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表的一份名為《可實現的未來》(Afuturethatworks)的報告,其中提到未來20年將會有70%的工作被淘汰。正如我們熟知的Excel,它堪稱是人類一項偉大的發明,有了它之後,表格內容的輸入、計算等運用都非常方便。
以前沒有Excel的時代,做一個改動可能需要用鉛筆、橡皮擦和桌上的計算機工作幾個小時才能完成,而現在只需要10分鐘。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PublicRadio)的《金錢星球》(PlanetMoney)節目推斷出,在丹.布瑞克林(DanBricklin)設計的VisiCalc軟體(Excel的前身)推出35五年後,美國失去了40萬個會計工作職位及相關從業人員。
清閒的工作並不能成為鐵飯碗,從來就沒有什麼工作可以一勞永逸。
一勞永逸這個詞的落腳點是永逸,其本身代表的就是懶惰,懶於競爭、懶於思考、懶於學習。正是這種懶惰,才會讓我們被社會所淘汰。我們需要的不是找一份可以依靠一輩子的工作,而是發掘自己可以依靠一輩子的學習力。
現在資訊化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無法保證在大學裡所學習的任何一項知識或技術,在5年以後仍然管用。但我們能保證的是,能夠獨立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5年以後出現任何新技術或新工具,都能遊刃有餘面對。這裡「掌握學習的方法」就是擺脫窮人思維,去重新看待學習的具體體現。
既然窮人思維不可取,那怎樣才是富人思維呢?很簡單,就是把自己變成一筆資產,不斷增值。
本文摘自《理財就是理生活》/水湄物語(長投學堂創始人)/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