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總覺得「便宜」就是王道,所以只看特價的商品,或者購買低價的東西。但等到懂得理財後我才發現,這些東西不見得真的那麼划算。我們常常只看到「特價」二字就被鬼遮眼,連商品原價都忽略,但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特價只便宜了1元,有些甚至沒有降低價格,只是想要吸引你的注意而已。
因為自己過於貪小便宜,所以反而花了更多錢,這是我以前最容易遇到的事情,但精打細算久了,所有的地雷都踩過後便駕輕就熟,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不會輕易地被價格所蠱惑。
因為我對於想買的東西都很熟悉,所以知道它真正低價的時候。
像我最喜歡吃全聯的老鷹紅豆銅鑼燒,原價79元,時常會特價69元,我知道它的最低價是59元,縱使我很喜歡吃,但因為對於商品價格太了解了,不到它最低價時我就不出手,不然總覺得自己買虧了。
商家為了想賣東西給你,設計了很多不同的行銷文案,或是行銷手法,而且很多都是利用心理學原理讓你忍不住購買。本篇會分享一些常見的「消費陷阱」,讓你避免衝動購物。
消費陷阱一:用「每天或每月只要花○元」壓低原價
第一個常見的消費陷阱是「你只要每天或每月花費多少錢就可以獲得」。
當遇到價格比較高的商品時,商家都會用話術把可使用期間拉得很長,告訴你這個東西可以用三年,換算成一天才多少錢。
每件物品的價格若換算成「每天只要花○元」的話,金額自然會比原價還要低上許多,這時我們就很容易被說服而衝動購物。
所以下次想購買高單價商品時,只要廣告文案出現「每天只要花○元」,你要記得注意原價,因為這件東西到底可以用多久,誰都說不準。
消費陷阱二:讓你花更多的「折價券」
第二個常見的消費陷阱是折價券。一拿到折價券,我們很容易買得比當初預期還要來得多,就算沒有任何消費門檻或低消限制,只要一拿到折價券,就好像獲得免費的一筆錢一樣,會促使你買更多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我們很容易被這些受益的喜悅沖昏頭,而忘記自己要付出更多錢,才能換到折扣,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利用折價券購物時,記得三思並且先做計算。
消費陷阱三:讓人眼花撩亂的「複雜折扣方式」
第三個是店家很喜歡用複雜的折扣方式,來闡述優惠方案,這時就要提高警覺。
舉例來說,如果到賣場時,看到優惠是全場20%會比較吸引你?還是全場購物即享15%,最終結帳時再享5%回饋?我相信應該是後者會比較吸引你,因為它將回饋分段式告訴你,讓人覺得回饋好像非常多,如果不買好像就吃虧了。
通常商場的行銷手法,會把折扣搞得非常複雜,讓你覺得越多折扣文字出現,這個東西就會因多次折扣而越便宜;也因為優惠變得太複雜,有時候我們會忘記去思考或計算原本的價錢應該是多少?享有這些優惠時是否真的更便宜?
舉例來說,這家商品有兩種折價方式,一種是「買一樣八折」,另外一種是「第二件七折」,你認為哪一個比較便宜?答案是:一件八折會比第二件七折便宜。但因為有時沒有好好計算,會覺得七折這個數目好像比較便宜一點,如果你有仔細去計算,就可以少花一些冤枉錢。
消費陷阱四:打折不一定比較便宜
第四個消費陷阱是打折後的商品不一定真的比較便宜。
除非你對想買的東西原價非常了解,不然很多店家的折扣,都是將原價提升後,再打折賣給你,讓你誤以為買到便宜。如果你對想要購買的東西的價錢不太了解,只要店家寫上「特價」兩個字,就很容易被吸引。所以建議你在購買東西前先比價,現在有非常多APP都可以進行比價,功能也很方便。
消費陷阱五:陳列技巧勾起購物欲
第五個消費陷阱是賣場會將兩個價差特別大,但同性質的商品擺在一起。
在逛賣場時,有時你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比較昂貴的東西,但下一秒就發現旁邊賣的東西相對比較便宜,且性質又差不多,這個時候就算那樣便宜的物件自己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為了省錢,而願意花錢購買。所以下次逛街時,要記得克制好自己的慾望,就算東西再便宜,你不喜歡還是浪費!
消費陷阱六:買超過多少,可免運費
第六個消費陷阱是免運費。
很多人在逛網拍的時候,常為了湊免運而買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東西,因為可能差了二、三十元就可以免運。一旦結帳後可能都是兩、三百元起跳,這時反而就會多花原本不需要花到的冤枉錢,所以免運門檻也是商人的行銷手法。
下次逛街的時候,你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有些店家會告訴你這東西兩件多少錢?先仔細看一下,購買一件的原價是多少?
有時候兩件價錢加起來,只便宜1∼5元而已,並沒有你想像中省下那麼多,但是因為它兩件特價,你就會忍不住想要買兩樣。
在購物前要冷靜,謹記再便宜的東西,用不到都是浪費!
本文摘自《25歲存到100萬:學校沒教、掌握獨立理財思維的30堂課,讓人生更有選擇權!》/李勛(新生代理財投資YouTuber)/三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