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都不是莫扎特、梵谷之流,會對職志執著到不做會死的地步,長期不想不做的結果是自然就忘了。
在我經常提到的快樂生活三要素:金錢、健康、職志之中,最不容易理解和執行的當屬職志。有人說不知那是什麼,有人說不知如何找,不知如何做,不知為何做等等,且試著用5W1H的方式闡述如下。
What:不要把職志想得太高遠,它只符合三個要件: 會做、喜歡做、做了有意義。舉凡能透過學習練習而進步成長的事都符合,一般來說,對某件事有興趣,學起來很輕鬆就可能是天生職志。
另一個定義是能產生「心流」(Flow)的事。
Flow是心理學用語,當人發揮技能專心做某件具有挑戰性的事,以致忘記吃飯、睡覺、時間時所處的心理狀態。
心流是持續「喜悅」(有別於短暫的「愉快」)的主要來源,能創造心流的事很可能就是天生職志。
依上述,吃飯、睡覺雖然很愉快,但不是職志,因為缺乏挑戰和學習,賭博和電玩雖然令人廢寢忘食,也不是職志,因為缺乏利他意義感。職業和職志相重疊的人最幸福,可惜有這樣福氣的人不多。
Why:從事職志等同自我實現,是生而為人的必然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各層次。除非所有層次都得到一定程度滿足,否則人不會真正感受快樂。
這就是有人即使有錢有名、人緣好、受人尊重,但仍不快樂的原因,自我實現是幸福人生必經之路。
Who: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職志,只是能力有高低,因此自我實現道路上不要和任何其他人比較,只要和昨天的自己比就好。
從事職志不見得「成功」,但各行各業的成功者從事的大都是職志,而非職業。專心一志做自己最會做、最喜歡做的事,自然容易創造卓越!
When:職志基本天生,終其一生不隨時間改變,事實上,我們小時候憑直覺反應就很清楚自己會什麼、愛什麼,隨年齡增長,心性越加「蒙塵」的結果反倒忘了老天賦予。
Where:既然職志天生,就不用去外面「找」,只需向內「挖」,過程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我們大都不是莫扎特、梵谷之流,對職志執著到不做會死的地步,長期不想不做的結果自然就忘了。
以我為例,職志是寫作,但在中學畢業、沒有作文課之後就沒寫過文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寫愛寫,是後來費了不少功夫才挖出來的。
How:重點來了!兩個層次,不知道職志先要找到,方法包括回想曾經歷過的心流體驗,此外,之前說過要向內挖,不知道職志通常是不認識自己的結果,不認識是因為將熟悉視為理所當然,要認識內在可從認識外界著手。
兩個工具:閱讀和旅行!兩者都可幫助認識陌生外界,透過認識陌生重新理解自身,有句話說「旅行的目的不是新地方,而是用新眼光看熟悉事物」,認識自己就會認知內心需求。
最後一個方法是:嘗試,不計後果的嘗試!借用一段之前網友留言:「我也不確定我個人的職志,但我從五十歲退休後,今年已五十八歲了,就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爬高山、露營、健行、學畫畫、攝影、騎腳踏車、坐火車,馬拉松樣樣都來,每樣都樂在其中,玩膩了就換別的,反正也不要有壓力,想用什麼方式來學習成長都可以!」持續這樣做,能不知道自己的職志嗎?
一旦知道職志後要如何執行?一頭栽進去做就對了!不要事先訂定目標,因為那不是職志的初衷。
記得有次在新書發表會上一位朋友發言說:「別說的那麼神聖,如果書賣不好你還會繼續寫嗎?」我下意識回答「相信我,如果賣不好我還是會寫,沒人幫我出書我還是寫,把我手腳綁起來還是要寫,老天把我生下來,別的不會,會做、喜歡做,做了有意義的事是『寫』,那我寫就對了!」
以上不知是否將職志說明清楚了呢?認知並從事職志是內心的喜悅感源源不絕的主要來源,其中最大關鍵是認識自己,過了這關海闊天空!
本文摘自《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財務自由,實現自我不是夢》/田臨斌(老黑)/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