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我,自我肯定
誰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我的光榮歷史,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生活閱歷越多、見識越廣、心也能越寬,行與不行就在一念間,肯定自己每天做到當下能做到的事,那就是最棒的自己。
「我沒有用」是學來的,不是因為老了
小時候,大人說「爬高會危險」或是說「跑太快會跌倒」,當年紀漸長,成了所謂的「老人家」時,又再次接收到各種禁令:「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你怎麼老是說不聽?」除了身邊的人會這樣耳提面命,有時聽久了好像也會告訴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了」,難道年齡大了、身體機能退化了,就真的什麼都做不來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做過一項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施以「懲罰」,重覆多次後,蜂音器一響,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懲罰出現,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開懲罰,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比如打碎碗、說錯話,父母可能會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沒用」之類的話,雖然很多都是無心之言,卻會給孩子強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笨、很沒用。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孩子會漸漸有了「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自己很糟糕。
習得性無助不會因為長大而停止,還是會繼續在你生命中出現,感到做起事來不再像以前一樣得心應手嗎?有時連爬樓梯、扣扣子、彎腰撿東西這類的小事都有點力不從心,當這樣的經驗一再累積,不但自己開始否定自己,身旁的親友也會因為擔心,或者主動幫忙,讓你自尊心受損;或者限制你的行動,讓你感到挫折。
檢測一下,你肯定自己嗎?
其實,你並沒有這麼的「無用」,你只是被「習得性無助」影響了,情況如何呢?透過下方檢測表,看看自己目前的狀況,在相應的數字上畫圈,分數低到高代表頻率由低到高,從來沒有為1分,總是如此為5分,最後再把圈起來的數字相加,得出總分。
從來沒有 | 很少 | 偶爾 | 大多如此 | 總是如此 | |
1.當發生意外時,我不會覺得自己一定有問題。 | 1 | 2 | 3 | 4 | 5 |
2.對於日常生活的事,我很容易做決定。 | 1 | 2 | 3 | 4 | 5 |
3.不論開心、難過或生氣,我通常會把我的感受表達出來。 | 1 | 2 | 3 | 4 | 5 |
4.聚會的場合,我能很自在地跟其他人交流聊天。 | 1 | 2 | 3 | 4 | 5 |
5.我能控制我的脾氣。 | 1 | 2 | 3 | 4 | 5 |
6.如果有朋友提出無理的要求,我能拒絕他。 | 1 | 2 | 3 | 4 | 5 |
7. 如果有人恭維我,我知道該說些什麼。 | 1 | 2 | 3 | 4 | 5 |
8.當推銷員推銷我不需要或不想要的東西,我能拒絕他。 | 1 | 2 | 3 | 4 | 5 |
9.當我和別人說話時,可以輕易地注視對方的眼睛。 | 1 | 2 | 3 | 4 | 5 |
10.我容易開口讚美別人。 | 1 | 2 | 3 | 4 | 5 |
總分 |
你算好分數了嗎?若分數在35分以上,代表你的自我肯定較高,經常能適當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分數在20-35分,代表你的自我肯定屬於中等,有些時候能表露自己的意見與感受,但有些時候卻做不到;分數20分以下,代表你的自我肯定偏低,較無法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你需要練習更樂觀正向,更肯定自己。
練習樂觀
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在孫子的心中,爺爺有種「變魔術」的神奇力量,什麼事情到他手上一定有辦法,毯子髒了可以變成外套,外套舊了可以變成背心,背心小了可以變成領帶,最後竟然變成了一顆鈕扣。從這個繪本故事不難發現,當你覺得自己很厲害時,別人也會覺得你很厲害,你就可以「反制」習得性無助。
有位朋友的母親,選擇自己一個人住在鄉下老家,他很擔心母親獨居,生活必然有許多不便,他母親卻說:「哪裡會只有一個人,罐頭打不開,跟超商帥哥店員說一下,人家就幫你打開;找不到需要的商品,把商品的包裝紙帶去,店員小姐會幫你找出來;小扣子扣不上,就請做裁縫的鄰居改成大扣子。」
他母親會種青菜、水果、會做好吃的粿,水果與青菜收成了,就帶去送給店員;沒事在家做了粿,也會分送給左鄰右舍。她出不了遠門,就幫著鄰居看家、收信,大家都覺得她超「有用」的。所以,做不到的,不要勉強;做得來的,開心去做。
塞利格曼在提出「習得性無助」之後,提出了「習得性樂觀」,因此又被稱為「正向心理學派」之父,他再次告訴世人,樂觀、自我肯定也是可以學習的,生活中所碰到的任何挫折,可以分為ABC三個部分:
- A(Adversity)是挫折、挑戰、不如意的遭遇
- B(Belief)是對A的自我信念與心態
- C(Consequence)是因為B而採取的行動或後果
例如上超市買雞蛋,不小心把雞蛋打破了,這就是A(挫折);習慣否定自己的人,會覺得「自己怎麼會這麼笨手笨腳」,這就是他的B(信念),當他有這種念頭的時候,很可能會越想越氣自己,接著對周遭人講話口氣變得不好,最後跟家人吵架,這就是C(結果)。
如果是一個樂觀、能自我肯定的人,可能會跟自己說「下次就知道要小心了」、「也許它在提醒我要找幫手或找方法」,或者幽自己一默「這個蛋個性真倔強,寧願自己摔破,也不給我吃」、「真是個壞蛋,剩蛋快樂啦!」(B信念),如此一來,自己和別人也就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C結果)。
自我肯定的人會認為挫折是「一時性」的,相信這樣不好的狀況是能被改變的,把焦點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這樣就能容忍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或犯錯的空間,也會更願意修正失誤並為下一次做好準備。
一樣的問題狀況(A),但不同的信念(B),產生的結果(C)就會截然不同。請試著練習自我肯定,運用下方的表格,記錄自己的A(遭遇)、(B)信念、C(結果)。
Adversity 挫折/挑戰/不如意的遭遇 |
BBelief 對A的自我信念/心態 |
Consequence 因B而採取的行動/後果 |
不完美卻很棒
小倉廣所著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ALFREDADLER100WordstoRevolutionizeYourLife)一書中,提到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Adler)對於人生的看法,他認為不完美也沒什麼不好,這樣才有人味,也是可愛之處。
也許與過去的自己相比,體力沒那麼好了,開始對自己感到不滿意,但回想小時候的你,也是需要學習、需要別人幫忙,甚至使用學步車才能走得穩,行與不行就在一念間,不是所有的事都自己來就叫做「行」,應該重新定位成「所有的事都找到方法來完成」才叫做「行」。
不用緬懷過去自己有多厲害,應該著眼於現在和未來。走不穩了,為什麼不能使用柺杖呢?手不穩了,為什麼不能使用輔助筷呢?有人會覺得使用輔具很丟臉,其實從旁觀者的角度,一點也不會因此看不起你,比起摔跤、飯菜掉桌上,使用柺杖和輔助筷,反而能避免可能的風險,帶來更好的結果。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即使是使用輔助工具、找別人幫忙,別人依然會覺得「你很棒」、「你很有辦法」,樂觀、自我肯定,是可以透過學習、練習而來,肯定自己每天做到當下能做到的事,那就是最棒的自己。
每日一句
做不到的,不要勉強;做得來的,開心去做。
本文摘自《希望老後的我,看起來還不錯!寫給準老人的30篇優老計畫》/萬子綾博士、黃淑君、楊婷雅、蔡麗瓊、楊香容、鄭惠文/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