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長壽的迷思!日本醫生:活到75歲恰恰好
我在男性更年期門診診療中老年男性時,強烈感受到現今的退休世代當中,很多人都希望:「活著的時候活蹦亂跳,死的時候快快死掉。」
他們希望健康長壽活得長久,然而並不希望臥病在床,死的時候能一下子就斷氣,免得子女還要照護自己,給子女添麻煩。站在子女的立場,也是認為:「父母若失智或臥床,照顧起來會很辛苦,希望他們盡可能活得健康、死得快。」
如此,兩者的想法不謀而合,現今在日本,健康長壽信仰非常興盛。大眾媒體頻頻報導那些該怎麼吃、怎麼運動、什麼生活習慣才對身體好……諸如此類,高聲宣揚「○○才健康」的資訊,掀起這股風潮。
試遍所有能試的健康法,那還算好的,也有些老人家得了「慮病症」,身體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很擔心,不斷輾轉去各家醫院求診。就我來看,現下的健康長壽信仰,實在是有點太過頭了。
許多人對健康與長壽都有所誤解。就像機器長年重度使用下來,有些地方會出問題、不靈光,人年紀大了,身體某處會變差也是很正常的。
然後,人會因為失去健康而死。
「活著的時候活蹦亂跳,死的時候快快死掉。」
「在還健康的時候死掉。」
這些想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人之所以會死,只會是由於幾種原因─不是得了什麼病,就是衰弱到無法接受食物或水,再不然就是意外或自殺。
失智症或癌症等最大的危險因子是年紀,也就是長壽。八十五歲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約三○%,活得愈久,失智症發病率就愈高。日本人之所以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就跟癌症或心臟衰竭等增加一樣,都是由於高齡者愈來愈多,這是長壽國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能一下就死掉的代表性疾病,有血管塞住或斷掉的心肌梗塞、動脈瘤破裂、腦中風。不過,注重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疾病,就會降低罹患這些病的機率。
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樂活好死」,那就過不健康的生活,如暴飲暴食、抽菸、運動不足等。然而相反的,愈是希望「樂活好死」的人,愈是注重健康,熱衷於預防生活習慣疾病。也可以說,這樣做是一直往不會快快死掉的方向努力。
「活到七十五歲剛剛好。」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不要一味追求健康長壽,吃喜歡吃的東西、做喜歡做的事情,快快樂樂地活在當下。」面對患者,我也這麼建議他們。
說「人生在世七十五年」,或許你會覺得太短了。然而,日本人的壽命急遽延長是在戰後,戰前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不滿五十歲。一九六○年女性平均壽命才首度超過七十歲,男性則是在一九七一年。也就是說,四十到五十年前都是「人生在世七十年」。
現在,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約八十歲,女性約八十六歲。光看這數字,或許你會覺得:「若沒有活到平均壽命的八十歲就虧了。」
可是,吃喝拉撒等貼身事務可以自理,能獨力生活的「健康壽命」,男性約七十一歲,女性約七十五歲。意指一旦年過健康壽命,生活上就會需要某種程度的協助。光看健康壽命,活到七十五歲很剛好。
「父母年過七十五歲,隨時死掉都沒關係。」
「自己也活到七十五歲。」
若能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可以讓孩子少背負照護負擔,也會減低孩子恨你、心裡想要殺死你的機率。我之所以將健康長壽信仰視為一種問題,是由於感到老人家似乎不想去面對自己的死亡,且一再拖延。
若把注意力都放在健康長壽上,就不用去想自己有天會死。感覺上,這是為了把「自己的死」從腦中趕出去,而一味沉迷在健康的事物上。
然而,人終有一死,這是理所當然的。一旦年屆某個歲數,便有必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死亡。在這層意義上,心懷「活到七十五歲,剛剛好」的想法,一直記得自己會死而活著,不是比較好嗎?
本文摘自《好想殺死父母》/石藏文信(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光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