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是台灣人重要的習俗,同時是一項耗力的工作。隨著人口膨脹、環保需求,從火葬再到樹葬、花葬、海葬這類環保葬,時至今日,時代變遷顯著,年輕人慎終追遠的觀念改變,將來掃墓可能變成歷史名詞,誰也說不準。已逝資深瓊瑤劇演員李麗鳳以樹葬歸塵、藝人黃鴻升以花葬長眠於陽明山,將樹葬、花葬作為人生最後一站,不設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就用最濃厚的思念來緬懷心愛的人。
或許現代人也體認到,後代子孫漸少,土地環境也與以往不一樣,選擇不同方式,能減少祭祀的繁複,更是對家人的體貼。日本的「歸零死(ゼロ死/Zeroshi)」正是異曲同工之妙,「零葬禮、零墓地、零骨灰」,遺體直接送到火葬場火化,骨灰不進靈骨塔,而是帶回家中供奉,或選擇山葬、樹葬、海葬。不論是將骨灰撒入海中、撒入山中,或裝入特殊容器內再埋到土裡,骨灰化作春泥更護花,人生最後終點,期許一切回歸於零。
柯文哲:人一定要走,但希望留一個比較好的地球給下一代
如果要選擇自己的殯葬方式,你會怎麼選呢?台北市長柯文哲大方地回答「不排斥環保葬」,也不諱言「這很難選擇」,自己還要再想想,畢竟身後之事要一時就下決定,恐怕連市長也不容易。「想想也對,現在土葬幾乎不可能,因為土地太貴了。」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土葬非常難,蓋靈骨塔更是很大的壓力。急重症外科醫生出身的柯文哲,對生老病死自有一套見解,他說:「其實生老病死就是人之常情,『人一定要走的嘛』不要只有考慮到我們,也要考慮到環保葬對下一代環境壓力比較低、經濟壓力比較低。」既然生老病死沒有辦法避免,那麼,也希望以比較環保的方式,留一個比較好的地球給下一代。
譚艾珍:請幫我選擇花葬,讓我走得瀟灑又浪漫
資深藝人譚艾珍過去參觀樹葬園區後,也曾有感而發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人生畢業了,請幫我選擇花葬或樹葬,那感覺就很瀟灑、自在、浪漫!」認同環保葬不僅可讓環境永續,也是一種讓心境、靈魂更加開闊的選擇。「這片土地滋養萬物的生命,如果能在最後一刻盡我一點點的力量,回饋大地,這是值得歡喜又感恩的事情!」
死後不想擠在靈骨塔!內政部超夯環保葬「海濱公社」驚豔入榜
環保葬興起,內政部過去也在臉書粉絲專頁以幽默的口吻宣傳環保自然葬,沒想到在傳統葬法中,除了懷古土厝、千「人」宿舍,竟驚見「消波塊照」,圖說還解釋是「海濱公社」,讓網友笑翻、引發熱議,有人揶揄「內政部是撿到坦克膩」、這可是台中特有「海景第一排」,無論如何也算創造出「環保葬」的討論熱度!
「面對親人離別,還考慮住得『人擠人』的傳統葬嗎?你聽過能讓親人獨享清幽的環保自然葬嗎?」內政部小編貼出一組對比圖,解析傳統葬和新式花葬、樹葬和植存的差別,圖中寫道環保自然葬如透天住居般,環境清幽寧靜,而傳統葬法則像集合住所,容易受到「鄰居」的干擾。
圖片來源/內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內政部解釋,環保自然葬講求自然簡單,將遺骸火化成骨灰後,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造墳,而是讓骨灰回歸大自然,以清幽的環境、獨立寬敞的空間,讓先人舒適安詳地長眠於此,「不像傳統墓仔埔雜亂無章,也不似靈骨塔那種集合式宿舍。」重點在於骨灰歸於土地的一部分,並可供後人遙思、祭拜。
環保葬「樹葬」、「花葬」、「植存」哪裡不同?
環保自然葬件數占全年安葬及骨灰納入數比率,確實已然呈現上升趨勢,內政部統計數據出爐,10年來環保自然葬增逾10倍,顯示台灣人葬俗觀念持續在轉變,愈來愈多民眾認同環保自然葬。
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大致相同,真正的差異是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骨灰可撒入海中、撒入山中,或者裝入特殊容器內再埋到土裡,骨灰成為植物的養分,人生最後終點,期許一切回歸於零。
- 樹葬、花葬:公墓內的土埋方法,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
- 灑葬:同樣是公墓內,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 植存: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埋葬骨灰,與灑葬的差異在地點的差別(公墓外),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
- 海葬:火化後將骨灰研磨成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容器中,拋撒於政府劃定的海域。
選擇環保葬有哪些好處嗎?政府幫你出錢,還給鼓勵金!務必看下一頁了解跟人人都相關的「身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