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殯葬方式可以自己決定
這些年,越來越多人認同環保自然葬。聖嚴法師圓寂後,以植存方式葬於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資深演員李麗鳳67歲因胰臟癌病逝,以樹葬歸塵;小鬼黃鴻升去年因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以花葬方式永眠陽明山,黃爸爸親手將骨灰灑下,送愛子最後一程;導演李安父親李昇去世前交代,要將骨灰撒到海中,李安對此曾說:「海好美,水好清,這一切都很美,父親走得很乾淨,我也不掉淚了。」
其實,環保自然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大致相同,真正的差異是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骨灰可撒入海中、撒入山中,或者裝入特殊容器內再埋到土裡,骨灰成為植物的養分,人生最後終點,期許一切回歸於零。
如果要選擇自己的殯葬方式,你會怎麼選呢?關於環保自然葬,你有多少了解?本文我們就從常聽見的樹葬、花葬與海葬來聊聊。 (編輯推薦:留遺言、躺進棺材回憶人生…丹妮婊姐爆哭體驗死亡:人最終化為塵土,我選樹葬最方便)
樹葬:一棵樹木代替一座墳墓
樹葬是環保自然葬的一種方式。樹葬的方式,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處理後裝入容器,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接著於政府劃定的區域內,埋葬於樹木根部周圍納入土中,或納土後在上面種植樹木。過程中不焚香或燒紙錢,當然也不作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不造墳,待一段時日後,骨灰變化作春泥,回歸大自然。
一如作家吳晟的詩作〈森林墓園〉中提到「種一棵樹,取代一座墳墓/植一片樹林,代替墳場」,一字一句便是描繪出公墓森林化的想望,進而推動樹葬的觀念。(註:吳晟〈森林墓園〉發表於2005年《聯合文學》雜誌)
花葬:生命綻放如花,也在花瓣翩飛中詩意長眠
花葬儀式與樹葬的模式大致差不多,同樣先將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處理,最大差別是,種植在上面的是花,不是樹,花葬為拋灑於花卉根部,或納土後再種植花苗於上。此外,也有拋灑青草地的「草葬」。
要進行花葬前,家人還可以為自己選擇花種。以新北市環保自然葬園區為例,種有熊貓仙丹、桂花、五葉松及杜鵑花等花樹,隨四季輪流綻放馨香。
資深藝人譚艾珍過去參觀樹葬、花葬園區後,也曾有感而發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人生畢業了,請幫我選擇花葬或樹葬,那感覺就很瀟灑、自在、浪漫!」認同環保葬不僅可讓環境永續,也是一種讓心境、靈魂更加開闊的選擇。「這片土地滋養萬物的生命,如果能在最後一刻盡我一點點的力量,回饋大地,這是值得歡喜又感恩的事情!」 (編輯推薦:一場葬禮少說30萬!不誦經、不買塔位,連骨灰也不留的極簡「零葬」新趨勢)
海葬:海邊是最快樂的地方
海葬是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之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之一定海域。火化後的骨灰,需經過再處理,使其成為小顆粒或細粉,目前的作法是用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並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由家屬為亡者做最後祝福祈語後,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向海中,於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 (編輯推薦:不辦葬禮也是一種謝幕式!斷捨離教主山下英子:當人生了無遺憾,儀式不過可有可無)
內政部指出,骨灰撒海,突破了傳統「入土為安」觀念,是繼墓葬以後的重大改革。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葬若能蔚為風氣,將是未來臺灣殯葬文化另一特色。
導演李安父親生前交代要將自己的骨灰撒到海中,李安和家人在喪禮最後一程搭船出港完成海葬,李安對此曾說:「海好美,水好清,這一切都很美,父親走得很乾淨,我也不掉淚了。」李安哥哥李崗也認為海邊是最快樂的地方,希望父親走得快樂。
「如果可以,我死後不想擠在靈骨塔…」選擇環保葬好處還有哪些?費用的部分哪些免費?更多資訊請見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