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精選書摘】其實,對病患及其家屬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失智症,而是對失智症的偏見。失智症是無法治療的疾病?罹患失智症後,連自己孩子的長相都會記不得?罹患失智症的人性格都會變?平均每天診斷超過100名失智症患者的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奧村步,為你解答失智症的「45個迷思」!各類失智症知識、應對法及照顧法,讓你即學即用,找回和親愛家人的幸福生活。
迷思1:罹患失智症後,連自己孩子的長相都會記不得
◎ 為何有這樣的迷思?◎
很多人擔心失智症患者會連自己孩子的長相都認不得。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迷思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失智症的「教科書」都是以年輕型失智症為範本。
關於失智症的病程,在其教科書上一般都是這麼寫的:起初階段是無傷大雅的「健忘」。繼續退化就會變成連剛剛才「看過、聽過、體驗過的事」都忘得一乾二淨。再退化下去,就會失去所有記憶,變得什麼都不知道,連自己的孩子(包括長相及回憶)都會忘。
關於失智症病程的敘述,多數都是以「年輕型失智症」(在未滿六十五歲前發病的失智症之總稱)為範本所寫成,但這是在所有失智症的病例中相當罕見的一群。
年輕型失智症不但退化迅速,而且因為在身體年輕健壯的時期罹患失智症,所以罹病期(處於罹患疾病狀態的期間)長,因此退化至重度狀態的危險性高。而大部分的人就是將這種年輕型失智症的情形,誤認成一般失智症。
◎ 解開迷思!◎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失智症的種類很多,其中占絕大多數的就是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幾乎都在達到高齡(七十五~八十歲左右)後才會發病,而在這個年齡發病的患者中,病情退化至「認不得孩子」的人微乎其微。雖然最近發生的事容易忘記,但退化到連陳年往事、與至親者間的回憶或孩子的長相都忘記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解釋起來很殘忍,但大多數的失智症患者,在退化到「認不得孩子」之前就已達「大限」了。他們在失智症未退化至那個程度前,就會壽終正寢。
所以,不會在過世時「完全忘記孩子的事」。所以即使罹患失智症,還是能維持「溫馨的親子關係」。因為失智症患者還是能保有自身的內心、性格和本性,也能保有人際間的情誼。
尊重失智症患者的本性,貼近對方內心的珍貴回憶,並重視和他的「心有靈犀」(與失智症患者一起進行某件事時,將雙方微妙的狀態和心境調整至默契投合),這是照顧上的極致表現。以此來看,應能了解照顧失智症患者沒有特殊訣竅,因為「照顧的極致表現」和我們平時「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祕訣」,其實是同一件事。
◎ 理解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失智症照護的終極目標,就是將罹患失智症前的溫暖親情、人際關係繼續維持。即使患了失智症,仍能保有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且,適當的藥物療法經常能有效延遲失智症的惡化,而使感情維繫得更長久。
不過,失智症患者會因表達情感的能力衰退,而無法表現出心中的感激。這時就需要靠家人(照顧者)的力量,喚醒埋藏在失智症患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迷思2:阿茲海默症的病情逐漸惡化時,會出現妄想、遊蕩、暴力言行等症狀,是十分棘手的疾病
◎ 為何有這樣的迷思?◎
失智症症狀輕重的判斷,往往是由其家人或身邊的人的生理感受來決定。舉個常常在我診所中的「記憶門診」上演的例子來說明。
帶著自己母親來看診的家屬對我說道:「家母現在雖然出現了一些健忘的症狀,但還不會讓我們覺得很困擾。醫師,請您讓家母的失智症不要再惡化下去了。就算病情真的惡化,也請讓她不要出現遊蕩或哭鬧的情況。」
這也不是不能理解,站在家人的立場,我想我也會像這樣懇求主治醫生吧。就算有些健忘、不太認得路,家人尚不至於覺得太過困擾。只要有人照顧,就可以不必太費心於父母親的失智症,生活也能如常運作。但若出現妄想、遊蕩或暴力言行等症狀,照顧者就必須承受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 解開迷思!◎
要理解失智症,就必須先學會分辨哪些是「核心症狀」,哪些是「精神行為症狀(BPSD)」。「核心症狀」和「BPSD」是在截然不同的機制下產生的。而且,並非「核心症狀」就是輕度症狀,「BPSD」就是重度症狀。「核心症狀」和「BPSD」並不是依照「失智症的嚴重程度、退化程度」來做分類。
「核心症狀」是指失智症患者一定會發生,並且逐漸惡化的症狀,其症狀包括:
①記憶障礙──完全忘記剛剛才看過、聽過或經驗過的事,也就是近期的情節記憶障礙。
〈具體例子〉
‧ 相同的事重複說好幾次、重複問好幾次。
‧ 把上週去泡過溫泉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②執行能力障礙──讓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的腦部功能衰退,而出現的障礙。
〈具體例子〉
‧ 做菜無法做得像過去一樣。
‧ 無法做複雜的料理,或每天都煮咖哩,或做出來的菜走味。
③視覺空間障礙──無法正確掌握自己與周遭的位置關係。
〈具體例子〉
‧ 不擅長倒車入庫。
‧ 無法流暢地使用開罐器。
「核心症狀」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因為是失智症本質上的症狀,所以很遺憾地無法透過訓練得到改善。「精神行為症狀(BPSD)」的概念則與「核心症狀」完全不同。這種症狀的出現與否,與患者所處的環境有關。「核心症狀」則是只要罹患失智症就一定會出現。
「BPSD」是失智症患者在生活不便的壓力下,所產生的間接性症狀。因此,醫學判定為輕度失智症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現許多「BPSD」;反之,完全不出現「BPSD」的重度患者也可能存在。
「BPSD」中最為人所知的症狀,就是「被偷妄想」。這種症狀經常可見於早期失智症患者。在自尊心強、不願意處處倚靠他人的初期失智症患者身上,常能看到「被偷妄想」的症狀。「BPSD」其實是失智症患者想要繼續做自己,而發出的內心吶喊。
◎ 理解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為何我們要學會分辨「核心症狀」和「BPSD」?這是因為面對這兩種症狀時,所需要的心理準備以及該有的態度,有著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首先關於「核心症狀」,我們要先了解,無論再怎麼照顧,再怎麼使用藥物,都不可能使症狀得以改善(治癒)。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就只有接受「核心症狀」,並一面保全患者自尊,一面幫助患者解決症狀所帶來的問題。
而「BPSD」則可看作是,透過妥當的照顧就有可能治癒的症狀。面對「BPSD」的重點在於,是否能洞悉症狀背後的成因。症狀的好轉或惡化取決於身邊的人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這就是BPSD。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