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因為此一階段的族群已具備經濟能力,不妨幫父母或自己規畫長期照顧保險,一般而言,年紀越輕,長照險的保費越便宜,現在三十歲,二十年期繳滿期之後也才只有五十歲。至於父母親,則檢視一下保單,特定傷病的保障是否足夠,如果不足,建議可加購殘扶險或長期照顧保單,以備不時之需。
以台灣平均壽命為七九.八四歲計算,離三十歲的年紀還有兩倍半之多,一般人可能認為距離「老年」還早,根本無須顧慮,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失能率均超過兩成,身心障礙者使用到長期看護的可能性不比老人低,及早準備,才能無後顧之憂。
四十歲世代:安排長輩老年住處
對於四十歲世代來說,除了三十歲世代必須注意的事外,此一世代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父母與自己的「房事」問題。因為四十多歲族群多屬於「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群」,經濟較為穩定,同時會面臨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自行購屋的不同選擇。
不少人會想換大房子,甚至是透天厝,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然而張淑卿引用日本經驗指出,這個年紀其實不應換大坪數房子, 若有換屋需求,反而應該考慮退休或老化的需求預作準備。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表示,由於台灣有許多從南部離鄉背井來台北打拚的外鄉人,雖然在北部事業有成,但父母都仍住在鄉下,限於父母年事已高,常常會陷入兩難局面,她建議幾大考量方向:
一、跟父母商量,是否願意北上同住,如果願意,為避免生活上的摩擦及保留彼此的居住空間,可以考量與兄弟姊妹及父母居住在同一棟樓或社區,一方面保有自我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互相照料,若是父母身體有恙,也能就近照顧。
二、由於父母的年紀漸大,因疾病或老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未來可能有輪椅或行動輔具的需求,如果是公寓型住宅,建議買在一樓 ,方便出入,也可以讓父母與鄰居互串門子,增加良好人際關係。住宅周邊緊鄰市場、公園、醫院,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是最好不過了,讓父母親感覺與住在鄉下的生活並無太大改變,並能享受較好的醫療照護。
三、坪數不宜太大,家具不要過於複雜, 應保持好的動線,因為長輩年紀大,體力逐漸衰退,最怕跌倒。尤其遇到年度大掃除,更為累人,如果父母親兩人居住,只需三十坪左右的空間,容易清潔與打掃。平常時各自開伙,假日時可以相約共同餐敘,享受三代同堂的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歲族群的子女大約是國中小、青少年的階段,平時就應灌輸子女應對祖父母提供關懷與照顧的觀念,並身體力行示範給子女看,例如,讓孩子學習幫祖父母量血壓,叮嚀醫囑按時吃藥,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也能協助帶長者去醫院看病等,讓孩子有參與感,將來也能共同分擔照顧之責。
五十歲世代:為退休做好各項準備
五十歲世代,父母大多已年邁,自己也將邁入「空巢期」, 「老化」問題無可迴避,也必須主動積極因應。此一世代應注意的三大課題為:
第一、 學習斷捨離,調整自己過簡約生活。現年八十歲的吳伯伯,因為電視購物盛行,他閒來無事就喜歡看電視買東西,家中兩間儲藏室裝著滿滿的物品,因為年紀大健忘,他常常忘記還有一大箱衛生紙放在儲藏室的一角,趁著促銷價又買了一箱。許媽媽用了二十年的陶鍋,蓋子都摔破了還捨不得丟,院子裡瓶瓶罐罐、陳舊的鍋碗瓢盆、報紙佔據一大角落,這些都是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發生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