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像呼吸道過敏原,例如塵蟎、貓毛、花粉則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嚴重度。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除了發作當時很難受之外,長期追蹤下來有三到四成的孩子會發展成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機會是一般孩子的5倍,這才是我們最在乎的問題。
他們會這樣子演變,除了本身就是過敏體質以外,近來研究知道,過敏原從破損的皮膚進入到人體引起「致敏化」,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常告誡家長,保護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避免搔抓,預防感染,不要讓它變成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單純的異位性皮膚炎平均在5~6歲就會改善很多,只有大約1~3%的人到成人還一直好不了。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
正常皮膚的角質層具有保水保油的功能,其中一個關鍵蛋白filaggrin(聚角蛋白微絲)可建構皮膚細胞骨架,成為緊緻強硬的形狀,避免外物入侵,它又可在角質層中轉化成NMF(天然保濕因子)藉以留住水分,維持正常皮膚酸鹼值。 異位性皮膚炎的人聚角蛋白微絲不足,使角質層的屏障功能失常,台灣人有關的遺傳基因也找出來了,研究顯示此基因發生變異,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將來也容易轉變成過敏性鼻炎及氣喘。
另一方面,異位性皮膚炎的人皮膚角質層細胞間的脂質量也不夠,細胞間的黏合劑ceramide(神經醯胺)也不足,所以皮膚就無法保持住油份。更糟的是C神經纖維帶來病人的皮膚癢感,不斷的「發癢→搔抓→機械性傷害促使皮膚發炎惡化→更癢→更抓→更厲害」,如此惡性循環。 之前提到搔抓造成的傷口容易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它會破壞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正常人T細胞定期會死亡,而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刺激的T細胞卻會不斷增生,T細胞一直存在就會造成過敏原一直記憶在我們的免疫系統中,這也就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一直反覆發作的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的明顯症狀
典型異位性皮膚炎在寶寶三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顯現,一開始會先從臉頰、下巴、耳前、髮際等位置出現嬰兒濕疹,也就是一些紅紅的斑塊伴有些許滲出液,然後變得粗糙脫屑,慢慢的連脖子、胸前、肘膝髁關節,也會有紅紅的發炎及粗粗的皮屑。 孩子常因無法忍受極度的癢感而用力去搔抓它,造成破皮流血、細菌感染,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抓得體無完膚,還是忍不住要再繼續抓,令人好生心疼,再經過一段時間皮膚就會變得增厚苔癬化,白色糠疹樣。通常孩子的身上會同時存在各個時期的病灶,伴隨著大大小小的傷口,反反覆覆的發生,嚴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品質,也會造成孩子的情緒低落,真是辛苦他們了!
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治療呢?
基於上面所講的致病的道理,治療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保溼」 !根據2012年歐洲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準則,保溼是最重要的基礎治療,保溼劑可分為lotion乳液、 cream乳霜、及ointment油膏,我建議大平面範圍的如胸、腹、腿等,可用清爽的lotion,局部嚴重部位如肘、膝、膕、髁關節等,用比較滋潤的cream,冬天要加強保水保油則可用封閉效果較好的ointment。依歐洲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準則中的指引,小孩的保溼劑要用到每週最少250克才夠,這要怎麼算呢?大人的食指尖第一指節的長度叫一個finger tip unit(FTU)把乳液擠滿這一節的量約有0.5克,您可以比比看自己的指節有多大,按每週最少250克這個標準算下來,一天要全身擦2~3次才可以獲得足夠的保溼效果,所以我常建議家長保溼劑要常擦,只要你覺得孩子皮膚又乾了就再擦,不是只在洗完澡才擦。
根據建議,給孩子洗澡用溫溫的清水,輕輕除去身上的髒污,不要用肥皂;用泡澡的方式很好,但是洗5分鐘就好,在起身前2分鐘加一點沐浴油(bath oil)以加強保溼的效果;起身之後拍拍身上的水珠,不要擦乾它,就可以上保溼劑了。巿面上保溼劑的產品很多,要注意不要有香精、防腐劑、刺激成分。
我僅依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所作的建議,提供一些好用的保溼劑給家長做參考,例如Atopicalair、cetaphil AD、physiogel AI,達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修復與保濕。根據「實証醫學」的研究結果知道,長期規律使用保溼劑可以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可以減少類固醇藥膏的用量,還可以避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但是當異位性皮膚炎正在發作的時候單用保溼劑的效果就不夠好了,一定要先用類固醇藥膏擦到皮膚症狀緩解才行。所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另一個重要的利器,就是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