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代表作《生之歌》的已故台灣重要作家──劉俠(筆名 杏林子),12歲起即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而飽受折磨。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目前病因仍未確定,一般認為是先天性遺傳(與HLA-DRβ1基因相關)加上後天因素影響。至今雖無法根治,但透過藥物已能達到「完全緩解」的療效,若再搭配適當的習慣,享受美好人生不再是奢侈唷!
資深醫藥新聞記者黃惠鈴深訪百餘位中國醫藥大學的教授、醫師群,出版《中西醫健康養生寶典》一書,指出一般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疼痛敏感、手指處關節紅腫、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疲倦、發燒、體重減輕等。通常先從較小的關節開始發炎,陸續往較大的關節發展,且有「兩側對稱發病」的特徵,初期易被忽略或誤診。
中西醫師們共同強調,要維持高品質生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4個不可不知:早期投藥、規律作息、改善飲食和維持運動,以下逐一介紹:
1. 早期投藥能控制
西醫治療以藥物控制為主,藉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雖無法根治,但已可達到「完全緩解」。病情控制得當,甚至可以不再用藥。中醫著眼於治本,依照個人體質調整,顧護正氣。以下的生活方針必不可少。
2. 作息規律避陰濕
熬夜易損害肝腎,盡量於晚上11點前就寢。少吹冷氣、風扇不直吹,注意關節保暖。保持環境乾爽,通風、向陽處為佳。
3. 清淡飲食抗發炎
「味酸則傷筋;鹹則傷骨」,飲食宜清淡均衡,忌生冷、寒性蔬果(如瓜類、大白菜、筍類等)、冰飲啤酒、烤炸鹹辣等。
可增加攝取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利於減緩關節發炎,如橄欖油和深海魚類。咖哩也可適量攝取,其中的「薑黃素」亦可。自古薑黃便是做為止痛消腫之用。而印度的傳統醫療也有運用薑黃做為治療風濕及關節炎的處方。
4. 每天運動好靈活
維持運動習慣是藥物控制之外最重要的課題,建議患者從事較溫和的運動。首選游泳,藉由浮力減輕關節負荷,在溫水中活動手、腳和髖關節,舒緩僵硬外也保持關節靈活度。另外也可從事散步、健行、騎單車等強度不高,又可活化關節的運動。過度激烈的運動則須避免,如各項球類運動。
每天運動2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效果最佳。此外,按摩穴位疏活氣血,也是緩解不適的小撇步。
手肘處取曲池、手三里;手腕附近取合谷;膝蓋周圍取足三里、血海、陽陵泉;手掌之八風(腳趾八處縫)、腳掌之八邪(手指縫八處),皆為容易取穴、益於保健之位。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