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團隊使用一種叫做「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的技術,精準地量測了腦、肝、腎等器官中的塑膠含量。結果顯示,大腦是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
這些微粒大多聚集在血管壁和免疫細胞中。研究還比較了不同年份的樣本,發現2024年逝世者腦中的塑膠量比2016年的高了約50%,顯示累積情況可能越來越嚴重。
這項發現告訴我們,深入研究塑膠微粒對大腦的長期影響,不亞於研究失智症的藥物的重要性~

以下的行為,都會導致吞下塑膠微粒:
嚼口香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ACS)年會(2025)上發表了一項初步研究,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咀嚼市面上常見的口香糖,然後收集唾液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不論哪種口香糖,在咀嚼的前8分鐘內,大約94%的塑膠微粒會脫落。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約100顆。
如果你是口香糖嚼不停的人,一年下來可能不知不覺吃進超過三萬顆!
瓶裝水也可能有塑膠微粒危機?下一頁看看更多醫師提醒的防塑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