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骨質疏鬆症?
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其特徵包括骨量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骨折危險性增高。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 骨密度測量值(T值):T值=(骨密度測量值―年輕女性的骨密度平均值)/標準差
- 即各儀器根據其檢查值分佈情形,求出年輕人的平均值及標準差,然後與受檢者的骨密度值比較
- 檢查部位: 全髖部、股骨頸、腰椎,可採用橈骨遠端三分之一部位來測量
骨密度T值 | 骨質疏鬆程度 |
T值≧-1 | 正常 |
-1>T值>-2.5 | 骨質不足(低骨量) |
T質≦-2.5 | 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症分型】
原發型
-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第一型):婦女停經後15-20年間,雌激素減少,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減弱骨強度,加速骨質流失。
-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第二型):常見於70歲以上女性或80歲以上男性,女性約為男性的2倍,造骨細胞功能衰退,鈣和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腸道吸收功能變差,導致骨合成減少。
續發型
由其他疾病引致骨流失所致,如服用類固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性腺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吸菸、酗酒、臟器移植、骨折、腸道吸收不良等狀況所引起。
預防骨質疏鬆的重要性!
- 骨質疏鬆症並無明顯臨床症狀,但會因輕微創傷而引發骨折及相關併發症。
- 以脊椎骨折和髖部骨折為最多,髖部骨折常會引起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我國的資料顯示,男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
- 而未死亡者常因未能完全自立生活而需長期照護,且經常會再度發生骨折。
- 脊椎骨折也會引起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者影響肺功能和消化系功能,甚至死亡;腕部骨折也經常會造成局部變形,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自我評估量表

※體重與骨密度成反比,體重越輕(BMI不得低於18.5)或年紀愈大的人較常發生骨質疏鬆症
中醫如何補養骨質?讓身體能有效吸收鈣也很重要!下一頁看看更多中醫師整理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