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不是痛?本體感覺神經才是關鍵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的研究團隊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中發現,人體中感受到「痠」的並不是痛覺神經,而是長期被低估的「本體感覺神經」,當這類神經過度活化時,就會讓人產生「痠」的感覺,並不是疼痛。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將pH5.2的酸性鹽水注射進肌肉組織,受試者普遍表達出痠感,卻無法以痛來形容,這也成為區分痠與痛的重要證據。這項發現打破了以往「痠痛一體」的迷思,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患者長期痠痛卻無法靠止痛藥緩解,原來他們的痛不是「痛」,而是「痠」。
此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醫師洪志憲指出,過去在臨床上注意到一個特殊現象:若纖維肌痛症患者同時有「痠」的症狀,治療反應通常比只有疼痛的病人更差,癒後也較不理想。
首創痠覺Sngception,台語「痠」寫入
命名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也讓台灣語言文化站上國際舞台,中研院團隊將這種「痠」的感覺命名為「Sngception」,其中「Sng」來自「痠」的台語。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蘇以文就肯定,將台語「痠」寫入國際期刊,不只是神經醫學上的突破,更是語言文化的肯定,透過語言,才能夠把自身所感受到的事情盡力陳述出來。
痠、痛大不同!止痛藥非萬靈丹,未來要止「痠」
這項發現也為臨床診斷與用藥開啟新方向。研究團隊指出,未來若能針對痠覺神經開發藥物,有望減少無效的止痛處置,幫助像纖維肌痛症這類痠痛型病人得到更對症的治療。
陳志成指出,其實有些藥物的作用並非止痛,而是透過調整痠覺神經的活性,達到緩解痠感的效果。他也提到,目前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的系統已導入痠覺量表,未來也會持續推廣,藉由確認痠與痛不同的感覺,有助於臨床對於痠和痛的精準診斷、對症下藥。
這次以「痠覺」為名的研究,能幫助分清痠與痛的來源,讓長期被忽略的「痠感」首次獲得醫學界正視,也期望達到未來診斷更精準、治療更有效的目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