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最新公布,屈公病新增3例境外移入個案,1名菲律賓20多歲女性,於入境時發燒經機場檢疫站攔檢,經採檢送驗後確診;另2名印尼50多歲男性及30多歲女性,入境前關節痛、肌肉痛,入境後仍有不適症狀,至醫院就醫採檢後確診通報。衛生單位已針對前述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
屈公病是什麼?去過哪些地方要小心?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由於部分屈公病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甚至持續數個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原住民語言中,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
如今,屈公病也不只在非洲傳播,流行的區域逐漸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10個國家。截至2025年1月22日,巴西、巴拉圭、哥倫比亞及法屬留尼旺島等4國累積報告逾5,000例病例及2例死亡。去年,全球累計約62萬例病例及213例死亡,亞洲病例數以印度最多,鄰近的泰國及馬來西亞也持續發生病例。
疾管署呼籲,若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務必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若有相關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與通報。
屈公病症狀有哪些?與登革熱不同?
屈公病的潛伏期2~12天,通常為4~8天。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皮疹,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屈公病患者的倦怠感會持續數週,有些患者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屈公病嚴重併發症會怎樣?高危險群這5種人小心重症
相較於可能出現重症的登革熱,屈公病嚴重程度較低,較少致死案例,大多患者在7~10天內可康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屈公病重症風險族群。
屈公病會人傳人嗎?傳染途徑與好發族群一次看
屈公病是由帶有屈公病毒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叮咬而傳播,任何人只要被病媒蚊叮有都可能感染屈公病。
雖然病患不會直接傳染給他人,但在發病前2天~發病後5天期間為「病毒血症期」,意思是說在血液裡有屈公病毒在活動。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9天後,病媒蚊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

屈公病有特效藥嗎?屈公病怎麼治療照護?
在治療方面,根據疾管署資料,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主要透過臥床休息、輸液供應,優先使用藥物舒緩病人的疼痛、發燒等支持性療法為主,讓病患獲得充足休息,補充足夠水分。
在照護方面,屈公病患除了好好休息外,發病期間還應待在蚊帳內、室內,避免蚊子叮咬讓感染擴大,如離開蚊帳或至室外時,應噴灑政府主管機關核可防蚊藥劑。
屈公病預防統整!防蚊方法&清除孳生源重點秘訣
由於屈公病是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留意居家防蚊、社區環境整潔,積極清理容易孳生病媒蚊的地方,就能有效降低蚊蟲叮咬、感染風險。疾管署也提供「 登革熱/屈公病教戰手冊」供大家下載。
【清除屈公病孳生源4大訣竅】
-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
-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 「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具體防蚊方式包括:
-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包括:廢棄輪胎、浴缸、水族箱等大型廢棄物,不可因麻煩棄置不管。
- 不用的花瓶等空容器倒置預防積水,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
- 家中花瓶和盛水容器每週清洗,並刷洗內壁。
- 家中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水溝應定期巡檢、清理。
- 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使用捕蚊燈。
- 到市場、公園等容易被叮咬的戶外環境時,宜著淺色長袖衣褲。
- 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