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裡,塑膠微粒含量更高,這明顯不是巧合
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現象——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塑膠微粒的含量遠高於沒有失智症的人,甚至多出數倍。而且,這些塑膠微粒並不是隨機分布,而是特別容易累積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周圍,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對大腦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線索——塑膠微粒是否與失智症有關?我們的大腦運作需要高度精密的調控,而當這些外來物質長期累積,就像垃圾在腦內越堆越多,可能影響神經細胞的健康,甚至削弱認知功能。這種長期堆積對腦部的影響仍未明朗,但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塑膠微粒能跑進大腦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一直以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被認為是大腦的重要防線,能夠過濾掉許多外來物質,保護我們的神經系統。然而,這項研究有個很重要的發現,塑膠微粒的尺寸可能小到足以突破這道防線,最終進入大腦。
透過電子顯微鏡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內的塑膠微粒通常是小於200奈米的奈米級碎片,比一般微塑膠(通常5微米以上)還要小得多。這些微小顆粒可能透過飲食、空氣,甚至自來水進入人體,然後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大腦,並逐漸累積。
更重要的是,這些塑膠微粒一旦進入人體,目前還沒有清楚的證據顯示它們能夠被有效代謝或排除。換句話說,這些塑膠微粒有可能會長時間停留在我們體內。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讓身體默默累積塑膠?
這項研究還發現,塑膠微粒的累積與年齡、性別或種族無關,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體內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總量卻顯著增加。
2016年的樣本已經顯示出人體內有塑膠微粒,而到了2024年,濃度竟然上升了50%。這意味著,這些塑膠微粒正在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方式,逐漸累積在體內。
這也讓人不得不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默默加速這些微粒的累積?例如,我們日常飲用的瓶裝水、吃的外帶食物、甚至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是否都在讓我們攝取更多塑膠微粒?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更謹慎地思考。
罵人的話成真:大腦裝的是垃圾嗎?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塑膠微粒的影響可能比我們原本以為的更深入人體,特別是大腦。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這需要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從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改善食品包裝的材質,到加強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我們都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本文獲得張家銘醫師授權刊載 張家銘醫師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