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精算過:每個人每週平均攝入約5公克的塑膠微粒,這個重量相當於一張信用卡。我之前才提到,當用紙杯裝熱咖啡時,紙杯內層的聚乙烯(PE)塗層會溶解一起喝進去,所以喝的,其實是塑膠咖啡。
其實,我們早就知道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它們漂浮在空氣裡,藏在食物和水中,甚至潛伏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衣物纖維中。但我們一直以為,這些細小的塑膠只是偶然進入人體,很快就會被排出。然而,最新的研究讓我們發現,事實並沒有——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不僅進入人體,還會慢慢累積,甚至一路跑進大腦,停留在那裡,無法輕易清除。
塑膠微粒真的會進入人體?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不是憑空捏造的危言聳聽。在2022年,科學家在人體血液裡發現了塑膠微粒,當時這個發現引發了不小的討論,但由於數據有限,科學界仍不確定它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許多人當時抱著僥倖心態,覺得這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人體應該有辦法代謝掉這些外來物質。
證據開始越來越多,一篇2025年剛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進一步揭露了更多細節——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還會長期囤積在不同的器官裡,特別是在肝臟、腎臟,甚至是大腦。這些塑膠微粒不像一般的毒素,會被肝臟分解或經腎臟排出,反而可能停留在我們的器官中,成為身體無法擺脫的一部分。
塑膠微粒進來了,卻沒那麼容易出去
這項研究檢測了2016年和2024年的遺體樣本,結果發現塑膠微粒普遍存在於腎臟、肝臟和大腦,但最令人驚訝的是,大腦的累積量遠高於其他器官,甚至比肝臟多出7到30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樣本裡,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2016年增加了50%。換句話說,在短短八年內,我們體內的塑膠負荷持續增加,而我們的身體似乎沒有足夠的機制來有效清除它們。
想像一下,這些塑膠微粒就像是家裡的灰塵。每天有新的灰塵進來,但如果沒有定期清理,它們就會逐漸累積,甚至進入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而這些「角落」,可能正是我們的器官,甚至是我們的大腦。
塑膠微粒可能與失智有關?下一頁看看醫師更詳細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