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心靈課程,而不是心理諮商?
既然心靈成長課程有這麼多爭議,為什麼許多人還會願意參加呢?根據上述的差異性可以看出,心理諮商通常以「引導」的方式,所以會需要一段時間,加上個人持續努力,才能慢慢改變思考或行為。但如果目標是想馬上得到答案、立刻就會好轉,這類人就可能容易被標榜快速見效的心靈課程所吸引。
根據YouTube頻道擁抱心理諮商所發布的影片,臨床心理師林聖峯也分析,很多人還是對於心理諮商抱有一種「醫療」的概念,總以為是「有問題」才需要尋求的管道,所以這樣的想法也讓一些自認「沒問題」所以不想諮商的人,轉而選擇心靈課程。
危險心靈課程有跡可循!專家教怎麼找出適合你的療癒課
偏偏,心靈課程常見的形式,經常先透過「從眾效應」弭平異音,比如隔絕外界訊息、聲稱要建立團體凝聚力,讓老師的指令成為唯一的「箭頭」,接著喊話學員「我們懂你的脆弱」增加信任感。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就在臉書貼文拆解心靈課程常見套路,常常是讓學員自揭傷疤,再把創傷變造成宛如直銷商品般的操弄工具,不斷用口碑和依賴感說服他人加入,且還持續灌輸要「依附組織」的觀念。
因此,劉仲彬心理師也在文中強調,必須懂得判別相對「危險」的3種課程特徵,比如講師學經歷是否紮實、專業經國家認證,以及課程資訊和費用內容是否公開透明,最後是對待創傷時是否尊重個人意願,以個案能受到幫助為前提,而不應是利用群體壓力逼出創傷經驗。
心靈課程未必都有害,下一頁看看專家教學,找出適合你的療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