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2020年四月確診為卵巢癌三期,一開始去小診所檢查經期不正常,一直到大醫院確立診斷、動手術拿掉卵巢子宮,處事明快沒有猶疑,這個過程不到一週就解決。之後進行過八次的化療後,接續每月打癌思停,一直到2023七月才完成所有治療,目前持續追蹤中。
還好有運動保庇
瑋溱的父親在她高中時因癌過世,而母親擔任教職,很早就被分發到外縣市,在當地工作至今,還有一個姐姐在海外生活,母女家人平常各自生活,獨立而自主。原自中興大學研究所畢業的瑋溱,轉職健身教練後,又回到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所持續精進。
一直在台北生活的她,在完成治療過後不久,覺得自己年紀也不小,不想再繼續租房度日,心想不如先回家換個方式試試看,於是去年決定搬回已無人居住的高雄老家展開新生活。目前除了繼續耕耘教練一職,今年度參與並通過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的「癌症教練認證」,擔任癌友運動專班的教練。
在化療期間,除了落髮、腳底角質有增生異常的現象,曾因沾黏腹痛急診過一次,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出其他副作用。瑋溱說:「當然,感覺體能還是有些下降,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副作用讓我特別不舒服。」這或許與她長年健身養成的好體魄有關,她自己也認為:「運動真的幫了我很多,如果不是我之前運動量很夠,存的本夠厚,我應該也沒有辦法這麼快就復原,大概有一半算是運動救了我的命。」
身為癌友該怎麼動?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即使在化療期間,瑋溱也沒有停止運動。當問起她在化療期間運動有沒有什麼障礙或困難時,她想了想說:「我反而覺得比較大的困擾是我身邊沒有類似的個案可參考。」
瑋溱雖然生病了,仍自覺不能停止體能訓練,但是因為對癌症相關專業並不了解,也感受到自己的體能不同於以往,很想知道該如何根據自己的病況體能調整運動,竟發覺無處可問、也找不到可參考的相關經驗。當問及周遭其他人,所能得到的建議大多就只是:「多休息。」醫生也跟她說:「不要拿重物。」
「他們所說的重,可能是指兩公斤、三公斤之類的……我不是在挑戰醫生的權威,但是五公斤對我來講很輕耶!輕重的定義應該是要因人而異,就像以我的專業在幫學生設計課表時,強度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的。」而當時醫師給瑋溱的建議就是很絕對的,好像是在對老人家叮囑,要是怕跌倒那就不要下床了。
瑋溱說,因為自己有足夠的運動專業知識,所以能夠去試著調整適合體能現狀的運動強度和做法,但是一開始醫生是不鼓勵的。自己在交流過程中也學習到,去挑戰醫生這些也沒有意義,所以換了方式溝通:「我會變成自己決定好要做這件事情,但還是會先跟醫生講。
例如,我會告訴他說我在做硬舉,可能會拿比較重,然後跟他說我大概練到哪裡了,但我不會不舒服……醫生就會跟我說,如果妳覺得沒有不舒服,那妳就可以做。」慢慢的,醫生雖然並沒有積極鼓勵,但似乎也不認為瑋溱所從事的健身方式有多大風險。
化療不放棄運動,人工血管會不會斷掉?治療效果會打折嗎?下一頁教練分享更多歷癌歸來親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