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育正常嗎?生長發展可視為「生命徵象」之一
我們怎麼知道孩子的身高會不會太矮?長高的速度是不是太慢?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映樺表示,評估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工具是「生長曲線圖」,透過準確測量身高、體重、BMI以及頭圍,可以藉此觀察在同年齡中,孩子的生長速度有沒有太快或太慢。
經過每次的量測和記錄,可以顯示孩子過去的成長軌跡、以及未來的預期發展,如果沒有疾病問題影響營養與吸收,通常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長曲線百分位順利成長。黃映樺醫師強調,孩子的成長發展,可以視為兒童內分泌科領域的「生命徵象」之一,因為異常的生長可能是疾病的首要臨床表現,也是醫生用來判斷孩子是否有內分泌疾病的重要依據。
她解釋,身高有「七分注定」,由父母親遺傳而來,但是剩下三分的變因則受到子宮內因素、營養、疾病、以及藥物的影響。因此,「身材矮小」背後的原因,不一定僅僅是營養不足,還可能涉及染色體異常、佝僂症、肝臟腫瘤、白血病、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問題,需透過各種檢查評估一一排除這些潛在疾病。
孩子為何長不高?關鍵成長評估,找出影響發育的絆腳石
黃映樺醫師分享一個案例,一名小女孩出生時身高體重都正常,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現她2歲後生長速度緩慢,檢查甲狀腺和代謝功能都正常,但意外發現血糖有異常,最後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以這個案例來說,明明沒有「尿多、喝多、吃多」這種大家普遍認知的糖尿病症狀,孩子血糖飆高時也沒有不適感,而成長評估反而是及早揪出疾病的契機。
為人父母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寶貝健康快樂成長,黃映樺醫師說,通常「自己跟自己比」,只要都在同一條曲線維持正常成長,多半不用太擔心,但如果「生長曲線小於3%至5%百分位」、「短期內生長曲線掉了2個區間」、或「一年長高幅度不到4公分」,要請醫師評估檢查是否有營養吸收問題、新陳代謝或內分泌疾病、或染色體異常等因素造成。另外,如果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矮,或是在學校群體裡個頭明顯矮小,建議家長也要開始注意孩童的身高。
提到成長評估,也不容忽視出生黃金48小時內的「新生兒篩檢」。黃映樺醫師回憶,曾有一名5個多月大的孩子,身高和頭圍的生長曲線從出生時的50%一路掉到3%以下,因為身材矮小與生長障礙而轉診,門診中發現他哭聲沙啞、臉色蒼白、進食狀況差,活動力非常不理想,不只頭部無法自行挺直、肌肉張力也偏低,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出生時沒有做新生兒篩檢。
她提醒,過去曾流傳「新生兒篩檢要等買完保險才能做」的錯誤觀念,因為擔心萬一真檢查出疾病可能影響保費、核保與否,但過去有不少經驗都顯示了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有些問題不容易從外表察覺,一旦延遲至出現疾病症狀,對寶寶造成的神經與身體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有些家長因為擔心篩檢結果會導致寶寶無法投保,但事實上金管會多年前已函請各保險公會,針對衛福部公告的新生兒篩檢項目疾病,只要投保年齡為0歲新生兒,就應排除等待期的規範,也就是說,就算檢查結果疑似異常,因為不受疾病等待期影響,保險公司還是要理賠。國健署也強調,不應為了保險而延後新生兒篩檢,因為錯過治療黃金期,再多努力也難以挽回寶寶健康。
熱量過剩又少動!青春期早熟就醫人數攀高
最後,孩子若年紀太小就短時間「抽高」或提早發育,有可能是性早熟,也會影響以後身高,黃映樺醫師提醒,如果女生八歲前、男生九歲前有第二性徵發育,要及早詢問醫師,例如有媽媽帶著7歲女兒就診,因為孩子胸部會痛、摸到硬硬的,擔心發育太早,陸續追蹤檢查發現她的骨齡超前將近3年,預估最終身高不到150公分;還有幼稚園小男孩出現變聲、第二性徵發育,身高明顯比同年齡高,以及9歲男孩一個月內身高體重突飛猛進,快追上大一歲的哥哥,最後檢查都顯示性早熟的問題。
「大部分約70%~90%的女孩中樞型性早熟是不明原因,然而男孩方面,有25%~75%的中樞型性早熟是腦部方面的病變,需做腦部的影像學檢查。」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問題後,也會拍攝左手X光評估骨齡,黃映樺醫師表示,性早熟常伴隨骨齡超前,生長板閉合的時間約在男生骨齡16歲前、女生骨齡14歲前,如果生長板已經閉合,就算做生長激素療程的效果也不大,所以及早評估、及早治療效果越好。
由於現代孩子普遍愛吃甜食、炸物,還越來越晚睡,除了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造成肥胖、增加性早熟風險。因此父母除了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平時也要注意3大生活習慣,包含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以及飲食少碰高油高糖,越早發現警訊,越能幫助到孩子的身高發展。
更多簡介:
現職
高雄長庚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學歷
長庚大學
經歷
兒童內科部住院醫師
兒童內科部總醫師
兒童內科部主治醫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