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看什麼科?5種糖尿病檢查項目缺一不可
罹患糖尿病簡直像是把全身器官泡在糖水裡,糖尿病併發症範圍可以包含血管、眼睛、神經系統或腎臟,如果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起初可以先到家醫科掛號、或是到新陳代謝科就診,在確診糖尿病後則要定期抽血或尿液檢查,還包含眼底檢查或足部檢查等項目追蹤,以及早嚴防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抽血檢查:每3個月1次
抽血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檢查項目,除了可以掌握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調整用藥與飲食計畫,也可以把關糖化血色素與血脂的數據,降低發生大小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建議每3個月就要回新陳代謝科抽血檢查一次,抽血前須空腹8小時,確保檢查結果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推薦文章】 健檢血糖正常?糖尿病患逾3成不知自己罹病,風險指數這樣看
牙齒檢查:每3到6個月1次
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3倍,建議每3到6個月就要去牙科做一次檢查,確保口腔牙周健康不受影響,再加上現在政府有提供糖尿病患者每3個月一次的健保洗牙,更能加強口腔清潔健康。
【推薦文章】 研究:沒定期看牙,動脈硬化風險高2倍!5種口腔異樣提醒你該健檢
尿液檢查:每3到6個月1次
透過尿液檢查,可以盡早發現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而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腎臟病變的重要指標,通常醫院會安排糖尿病患者每3到6個月到腎臟科進行一次檢查,不過如果患者平常排尿時有出現泡泡尿的話,就要立刻就醫檢查,預防慢性腎病和尿毒症找上門。
【推薦文章】 驗尿沒有糖,為什麼是糖尿病?醫解答:出現尿糖恐已血糖失控!
眼底檢查:每年1次
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視網膜病變,有些患者會誤以為是老花眼讓視力模糊,但其實是白內障、青光眼在作祟,失明率更是比沒有患病的人還高出25倍,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需要到眼科做一次眼底檢查,監測視網膜上的血管是否有異,避免引起視力急速衰退的悲劇。
【推薦文章】 糖尿病小心11種眼疾跟著來!醫師1建議避免視力模糊惡化到失明
足部檢查:每年1次
糖尿病足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因,所以建議每年接受一次足部檢查,讓新陳代謝科醫師進行皮膚完整性檢查、足部脈搏檢查、單股尼龍繩測試、半定量音叉試驗等項目,確保四肢末端的循環狀態無虞,才不會因為忽略腿腳上的傷口,增加感染機率。
【推薦文章】 血糖出問題從腳就知道!盤點5種足部不舒服可能的糖尿病危機
糖尿病前期有哪些症狀?8個糖尿病自我檢測方法
糖尿病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多半都是等到患者出現食慾增加、頻尿或容易口渴時才發現,但通常這些狀況已經代表身體進入「糖尿病前期」,如果沒有及早就醫治療、讓血糖一直失控,不僅無法逆轉糖尿病,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尿毒症等併發症。
【推薦文章】 糖尿病症狀怎麼自我檢驗?再沒做到6件事未來15年全身壞了了
糖尿病前期症狀1. 食慾增加
由於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正常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來源使用,讓大腦產生怎麼吃都吃不飽的錯覺,進而造成糖尿病患者會出現食慾增加的症狀。
糖尿病前期症狀2. 頻尿
血糖過高時,我們的腎臟會為了排除血糖,把過多的血糖過濾到尿液中,利用排尿來降低體內的糖份,於是會造成頻尿的症狀,特別是夜尿的次數會明顯增加。
【推薦文章】 耳鳴、頻尿竟是糖尿病徵兆!24種糖尿病常見症狀一次自我檢查
糖尿病前期症狀3. 口渴
頻尿會讓身體流失比較大量水分,使得血漿滲透壓升高,這時會刺激大腦中的口渴中樞,讓糖尿病患者產生口渴的感覺。
【推薦文章】 咖啡是降糖還是升糖?糖尿病口渴多喝水,降血糖愛用枸杞泡茶!
糖尿病前期症狀4. 視力變模糊
由於高血糖會傷害到眼底的細小血管,造成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與視網膜剝離等疾病,且根據統計,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上升至60%,20年內病變發病率更攀升至90%,嚴重恐失明。
糖尿病前期症狀5. 手腳麻木
若神經因為高血糖病變,就會引起麻木、刺、痛的感覺,首當其衝的就是四肢的末梢神經,一 旦手腳麻木,就會導致身體受傷後卻沒有感覺,衍生出延誤治療、傷口潰瘍的糖尿病足。
【推薦文章】 手腳麻、視力模糊?第一時間揪出糖尿病7大指標
糖尿病前期症狀6. 傷口癒合慢
高血糖是細胞無法充分獲取營養的元兇之一,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傷口復原速度較慢的主因,如果跟前幾年比起來,傷口癒合的速度明顯變慢、一直感染,就要留意可能是血糖過高。
【推薦文章】 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糖尿病前期症狀7. 私密處頻繁感染
糖尿病會降低免疫功能,影響女性糖尿病患者容易有私密處感染的問題,其中又以念珠菌感染最為常見,症狀不僅比一般人來得嚴重,即便治療康復後,再次復發的機率也非常高。
【推薦文章】 下體搔癢竟是糖尿病惹禍!4招飲食讓念珠菌、黴菌感染不復發
糖尿病前期症狀8. 黑棘皮症
為降低高血糖,身體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大量的胰島素會促使皮膚細胞增生,使皮膚變黑、變得粗糙,也就是所謂的黑棘皮症。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如果本身體重過重、且有黑棘皮症的成年人,就要趕快抽血檢查血糖,以免惡化成糖尿病。
【推薦文章】 黑色棘皮症好發在3個位置!不理這皮膚問題可能準備糖尿病
不是只有吃藥打針!糖尿病的5個治療方式
糖尿病的治療會依據患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像是針對初期糖尿病的患者,主要會採用運動建議和飲食計畫等非藥物的方式來調整血糖,但要是病情惡化到已經沒辦法靠生活習慣來維持正常血糖,就需要利用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避免血糖暴衝的狀況。
糖尿病治療1:運動
運動是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的不二法門,所以確診糖尿病後,醫師便會按照個人體能狀況,設計適合運動訓練計畫,像是快步走、慢跑、騎腳踏車、太極拳、外丹功等有氧運動,對於血糖控制特別有幫助,還能夠維持體重、促進血液循環,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推薦文章】 糖尿病沒有特效藥,醫師教你這樣運動才最有效控制血糖
糖尿病治療2:飲食
要是糖尿病患者攝取太多醣類,就會造成血糖在短時間內升高,引發昏迷或其他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靠良好的飲食計劃來控制血糖,除了請教營養師和醫師建議的飲食計畫,平時吃飯也要以「均衡飲食」為原則,讓血糖控制的效果最大化。
【推薦文章】 糖尿病飲食原則、禁忌與代換菜單大公開!降血糖食物與營養素有哪些?
糖尿病治療3:血糖自我監測
平常自己在家養成用血糖機驗血糖的習慣,也是治療糖尿病必不可少的一環!監測血糖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掌握飯前飯後的血糖,讓我們即時改善飲食與運動習慣,如果可以把每次驗血糖的結果記錄下來,也會成為醫師調整藥物和治療方針的重要參考資訊。
【推薦文章】 血糖正常值多少才標準?最新對照表秒懂空腹飯前/飯後血糖
糖尿病治療4:口服藥物
雖然說運動和飲食有機會改善血糖過高的問題,但臨床上大約只有15%的糖尿病患者能夠不靠藥物控制血糖,多數人還是得透過口服藥物來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是減緩腸胃道對糖份的吸收、降低胰島素阻抗,來達到降血糖的目的。
【推薦文章】 降血糖藥吃錯時間竟發胖!醫:血糖用藥一定注意這3件事
糖尿病治療5:注射胰島素
除了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因為沒有辦法自行分泌胰島素,一般都會直接施打胰島素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要是長期血糖控制不良,甚至到了口服藥物也無法挽救的地步時,或是像不適合使用口服藥物的孕婦,也都會建議施打胰島素,有助於快速且安全地穩定血糖。
【推薦文章】 打胰島素會傷腎?譚敦慈父親糖尿病40年,吃藥打針沒洗腎關鍵是這個
糖尿病常見口服藥物有哪些?6種糖尿病藥物介紹
一般來說,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2~3個月的飲食與運動等非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沒有改善的話,醫師就會建議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改用口服藥物的方式來穩定血糖,而常見的口服糖尿病藥物可以分為雙胍類、磺醯尿素類、胰島素敏感劑等6種。
糖尿病藥物1. 雙胍類(biguanides)
雙胍類的降血糖藥有助於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抑制小腸吸收葡萄糖的效果,甚至有研究指出,雙胍類對於避免心臟血管併發症效果非常好,不過也有機率引起腸胃不適、金屬味覺或疲勞等副作用。常見藥品包括庫魯化、驅糖樂。
糖尿病藥物2. 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
磺醯尿素類的主要功能是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不過有時候可能會造成低血糖的反效果,服藥時務必按照醫囑,避免自行停藥或加量。常見藥品如瑪爾胰、岱蜜克龍、代蜜。
糖尿病藥物3. 胰島素敏感劑(thiazolidinedione,簡稱TZD)
胰島素敏感劑能夠提升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的狀況,服用後可避免胰島細胞功能衰竭。不過部分胰島素敏感劑的成分可能會影響肝功能或血脂。常見藥品如梵帝雅、順醣劑。
糖尿病藥物4. DPP-4 抑制劑(DPP-4 inhibitor)
由於糖尿病患者用來降低血糖的腸泌素GLP-1會被一種叫做DPP-4的物質給分解代謝,因此需要利用DPP-4抑制劑來減緩GLP-1被分解,讓血糖可以穩降至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DPP-4抑制劑有腹痛、噁心、腹瀉、鼻咽炎、頭痛、關節痛等副作用。常見藥品如糖漸平、佳醣維。
糖尿病藥物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夠減緩澱粉類食物的消化、延緩葡萄糖的吸收,但同時伴有脹氣、腹瀉與腹痛等副作用的風險。常見藥品如醣祿、抵克醣、抑醣。
糖尿病藥物6. 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s)
美格替耐類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降血糖藥物成分,且因為吸收和作用都快、副作用低,較符合人體進食後胰島素分泌的生理反應。常見藥品如諾和隆、糖立錠、柔糖、快如妥
注射胰島素可以治療糖尿病嗎?4類人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
注射胰島素是糖尿病常見的治療手段,除了口服藥物已經控制不住血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外,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在懷孕時出現妊娠高血糖的孕媽咪,都必須使用注射胰島素的方式來維持血糖穩定,否則居高不下的血糖,很可能會造成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第一型糖尿病
因為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幾乎無法自行產生胰島素,因此需要透過注射胰島素來模擬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模式,讓血糖自然而然地達到目標數值。如果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沒有定時施打胰島素,很容易導致體內葡萄糖代謝異常,引發酮酸中毒的症狀。
妊娠糖尿病
注射胰島素是妊娠糖尿病的治療首選,因為口服降血糖藥物會通過胎盤,有機率對胎兒造成早產、新生兒低血糖等不良影響,而胰島素不僅是人體本身就有的激素,更不會通過胎盤,可以說是孕期間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的最佳選擇。
口服藥效果不佳
如果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已經無法靠口服藥物來控制血糖,醫師就會建議改用注射胰島素的方式來讓血糖達標,而有些人會因為自己沒有什麼症狀、擔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所以拒絕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治療,但這樣卻有可能增加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推薦文章】 相剋組合「藥」小心!吃降血糖、血壓藥別碰這些食物
急性併發症
若糖尿病患者因酮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等急性併發症而需要住院治療,這時候無論糖尿病類型和治療狀況,都必須從靜脈給予連續性胰島素輸注治療,儘快將過高的血糖穩定下來。
【推薦文章】 高血糖有什麼症狀?高血糖飲食該注意什麼?
糖尿病可以吃澱粉嗎?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飲食建議
人人都說飲食是改善糖尿病的關鍵,但到底怎麼吃才正確?很多人會誤以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澱粉、不能吃糖,但其實挑對優質澱粉、控制好糖份的攝取,並且掌握定時定量進食、多吃高纖維蔬果等原則,糖尿病患者也能像普通人一樣吃得健康又開心。
糖尿病飲食1. 高油食物要忌口
油炸、油煎和高脂肪的食物是脂肪堆積的元兇,大量的脂肪會增加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越來越困難,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避免使用動物油,豬皮、雞皮等高油食材也NG,建議油品選擇植物油,並改用清燉、蒸、煮、烤、拌等方法料理,對血糖和心血管健康都更有幫助。
【推薦文章】 擺脫卡路里信仰!糖尿病醫師:吃對好油,讓血糖乖乖聽話
糖尿病飲食2. 攝取優質澱粉
精緻澱粉會導致血糖快速升高,但如果糖尿病患者完全不吃澱粉,也可能會影響大腦運作,甚至讓脂肪代謝的功能變差,反而不利健康。建議可以改吃低GI(低升糖指數)的全穀類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燕麥等,因為消化吸收較慢,有助於避免血糖快速飆升。
【推薦文章】 糖尿病不吃飯反而器官泡糖水救不回!跟著醫師這樣吃真正穩血糖
糖尿病飲食3. 吃飯順序有助控血糖
多項國內外研究都指出,先吃青菜、再吃肉類,最後才吃主食的進食順序,能夠讓我們在攝取纖維與蛋白質時,先增加一定的飽足感,等到吃飯的時候,就能避免攝取過多澱粉發胖,是控制血糖不可不知的飲食關鍵。
【推薦文章】 不習慣用餐順序要菜、肉、飯?抗糖尿病醫師再教一招也有效
糖尿病飲食4. 定時定量進食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血糖波動太大,例如進食不規律、有一餐沒一餐,因為血糖調節不佳,可能讓血糖過低造成身體不適,而一餐暴飲暴食又會讓血糖突然爆衝,導致健康出問題。建議規律用餐、定時定量進食,預防血糖像坐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
糖尿病飲食5. 高纖飲食
膳食纖維有助於調解血糖、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像是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ADA)曾建議糖尿病患者,每1,000大卡中就要包含14公克的膳食纖維。建議每餐攝取至少半碗至一平碗的蔬菜,或是每天兩份拳頭大的水果,才能幫助血糖恆定。
【推薦文章】 常見三餐纖維量竟只達所需一半!想穩血糖防便祕3招補纖最有效
糖尿病併發症也是掛內分泌科嗎?
血糖控制不佳除了讓吃多、喝多、尿多的症狀變嚴重,還可能引發多種器官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大小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等併發症,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已經出現視力受損、泡泡尿,或是手腳麻木、傷口癒合慢的狀況,就要趕快就醫,以免增加截肢或死亡的機率。
糖尿病足 - 新陳代謝科
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現最近腿腳特別容易發麻,就可以到新陳代謝科進行糖尿病足的初步篩檢,若有出現傷口潰瘍、褥瘡等狀況,需要進行後續清創和傷口照護時,則需要和整形外科進行討論,康復後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定期到心臟血管外科檢查下肢周邊血管,避免再次發生糖尿病足。
尿毒症 - 腎臟科
糖尿病有可能會出現泡泡尿,但泡泡尿不代表一定是糖尿病!由於泡泡尿、血尿伴隨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有可能是糖尿病腎臟病變,也可能是高血鉀、血脂異常或鈣磷不平衡在作祟,建議民眾一有相關症狀就趕緊安排腎臟科諮詢檢查,以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視網膜病變-眼科
由於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機率比沒有患病的人還高10~20倍,為降低之後失明的風險,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後5年內,就要到眼科進行第一次眼底檢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在發病當時就要做第一次眼科檢查,之後的每年更要安排一次檢查,確保眼睛健康。
心血管疾病-心臟內科
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10年內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比常人還多2~4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4倍,因此只要發生呼吸喘、異常疲勞和下肢水腫等症狀時,就要到心臟內科進行檢查。
神經病變-神經科
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就是運動感覺異常(手麻腳麻)、自主神經病變(排便不順、性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等),若糖尿病患者有神經功能異常的問題時,可以到神經科門診求診,神經科醫師會視情況安排檢查。
結論
糖尿病往往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不被察覺,像是本身有肥胖問題的人,對於食慾增加的感受就會比較不明顯,而有老花問題的長輩,也很難意識到視力變模糊和糖尿病有關,因此無論症狀是大或小,只要懷疑自己有罹患糖尿病的可能,就要積極進行檢查,越早檢查越有機會控制住血糖、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平時更要養成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讓糖尿病遠離你!
參考資料:
- 糖尿病飲食
- 高血糖之照護
- 口服降血糖藥物
-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
-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
- 糖尿病病人定期檢查
- 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
- 淺談糖尿病神經病變
- 停看聽–您的用餐過程
- 糖尿病病人之運動指導
- 口服降血糖藥物之介紹
- 第1型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
- 糖尿病衛教之注射藥物治療
-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用法及作用
- 糖尿病的症狀-全民糖尿病觀測站
-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
- 糖尿病前期要注意,健康一大警訊
- 妊娠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使用建議
- 第2型糖尿病,我該使用胰島素嗎?
- 糖尿病該如何治療與常見的併發症?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黑棘皮症
- 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效益與副作用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層級與建議追蹤時間
- 【心臟內科】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 什麼時候要看腎臟科?淺談腎臟病的症狀與症侯
- 55歲糖友截肢心情苦!防失「足」有妙方 一檢 二顧 三控制
- 糖尿病足的新治療模式:心臟血管外科、新陳代謝科與整型外科的協同治療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