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認識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又有「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或「幼年糖尿病」的別稱,是台灣糖尿病患中較少見的糖尿病類型,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說明,台灣每年約增加16萬名糖尿病患,而第一型糖尿病患僅佔0.24%。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受到遺傳、環境或病毒等多重因素影響,開始攻擊胰臟中負責生產胰島素的β-細胞,最後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演變成糖尿病,通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同時合併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 包括格雷夫斯病(一種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和愛迪生氏病(一種內分泌障礙疾病)等。
【推薦文章】
- 甲狀腺機能亢進:眼凸、心悸、手抖...僅次於糖尿病的內分泌疾病
- 甲狀腺亢進竟然變低下!女性、中年、愛吃4食物易惹上這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會完全好嗎?3個治療方式介紹
第一型糖尿病要完全痊癒,要透過胰島細胞或胰臟移植手術,所以絕大多數會以終身維持血糖控制為治療對策,因此可以說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利用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目前治療第一型糖尿病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傳統胰島素注射法、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以及胰島素幫浦治療,而每種治療方式的使用的胰島素類型、施打時間和適合族群也都有所不同。
第一型糖尿病治療方式1:傳統胰島素注射法
健保給付的傳統胰島素治療是利用針筒抽取並混合速效與中效胰島素,並於早餐前與晚餐前進行注射,由於傳統胰島素治療強調作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所以比較適合學齡前病童或無法自行操作的患者使用。另外,雖然一天只要注射兩次,但比較容易出現夜間低血糖或餐後高血糖的狀況。
第一型糖尿病治療方式2: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
加強式胰島素治療是使用筆型注射器每天注射三次的胰島素,其中胰島素種類又分為速效與長效兩種,速效胰島素為餐前施打,長效胰島素則是睡前或早上擇一時段固定施打,而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也因為學習容易、沒有嚴苛的作息和飲食要求,適合生活彈性、能自行操作的患者,目前有健保給付。
第一型糖尿病治療方式3:胰島素幫浦治療
胰島素幫浦治療是透過幫浦和軟管注射將胰島素慢慢注入體內,讓胰島素在皮下組織能有效且穩定地被身體吸收,能使血糖控制更平穩,還能降低每天打好幾針的不適,只需每3天打1次針、更換耗材即可。
只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胰島素幫浦治療,胰島素幫浦價格約25萬元,耗材每個月也需要6至7千元不等,且一旦幫浦故障也可能增加酮酸中毒的風險,因此比較適合經濟能負擔、且會使用筆型注射器的人使用。
為什麼會得到第一型糖尿病?5大族群要當心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原因多半和遺傳、基因有關,不過也有研究證實,「住在哪」也會影響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舉例來說,住在高緯度地區的一型糖尿病病例比其他地區還高!常見的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如下: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1:有家族病史者
醫學期刊《刺胳針》的一篇研究提到,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有關的遺傳性疾病,如果是父親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兒女約有5%的機率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母親患病的話為3%,兄弟姐妹患病則有約8%的機率罹患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2:有遺傳基因者
目前已知有超過50個基因與第一型糖尿病有關,一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說明,與第一型糖尿病最相關的基因是位於第6號染色體的「MHC II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座HLA-DQB1」, HLA基因製造出的蛋白質主要用於辨識自我細胞和外來入侵者,而第一型糖尿病患常具有一些特定的HLA基因型。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3:居住在高緯度地區者
據統計,全球第一型糖尿病發生率最高的地區是芬蘭與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發生率最低的地區是委內瑞拉與中國南方,更有研究發現,在歐洲與中國緯度較高的地區,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也會上升,甚至就連原本居住在低緯度地區,搬到高緯度居住後,也會增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4:年齡為10~14歲者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高峰多半落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特別是在10至14歲達頂點,因此家中孩童在這個年紀時,需要特別留意健康狀況。不過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年齡,所以如果有糖尿病的相關症狀,還是要檢查胰島素、自體免疫抗體的狀況,才能判斷是第一型糖尿病或是第二型糖尿病。
【推薦文章】 為什麼會得到第1型糖尿病?一場自體免疫的無聲風暴!
怎麼判斷是不是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第一型糖尿病的初步診斷和其他類型的糖尿病相同,凡是隨機血糖≧200mg/dL,或是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糖≧126mg/dL,就會被視為糖尿病。
但如果想確定是否為第一型糖尿病,還需要重複檢查血糖、尿糖、和糖化血色素,檢測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自體免疫抗體(ICA、GADA、IAA、IA-2A)是否呈現陽性,才能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
6個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不只口渴、容易餓!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一旦體內胰島素不足就會出現症狀,除了糖尿病常見的體重減輕以及「三多」吃多、喝多、尿多外,也容易伴隨乳糜瀉、圓形禿等問題。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1:常常跑廁所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若沒有定時補充胰島素,就會使血糖不斷高升,這時腎臟為了解決多餘的葡萄糖,會將無法利用的糖分排進尿液中,連帶地大量水分從體內排出,形成頻尿的現象。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2:經常感覺口渴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頻繁排尿後會造成體內流失大量水分,使得血漿滲透壓升高,刺激口渴中樞,從而讓患者產生口渴的錯覺。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3:容易感到飢餓
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不足的關係,就算血糖上升,也無法正常進入細胞,導致細胞內缺乏糖分,出現「細胞飢餓」的狀況,進而引發飢餓感。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4:體重減輕
第一型糖尿病患無法利用自行透過胰島素來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於是身體會改以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來獲取能量,而只要使用了過多的蛋白質及脂肪,就會造成體重減輕。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5:乳糜瀉
乳糜瀉是一種與基因相關的自體免疫疾病,據統計,約有6%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乳糜瀉,且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人身上的機率為1至16%,比非第一型糖尿病患0.3~1%高出許多,症狀包括出現生長遲緩、腹瀉、腸胃脹氣與腹痛等。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6:圓禿
俗稱「鬼剃頭」的圓禿形成原因非常複雜,但越來越多研究認為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功能失調,造成毛囊急性發炎且出現掉髮的症狀,而部分圓禿患者通常會伴有其他自體免疫性或新陳代謝性全身性疾病,如第一型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等。
【推薦文章】 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併發症來得又急又快!第一型糖尿病要注意的5大併發症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因此只要血糖升高又沒有及時施打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速度通常會比其他類型的糖尿病還來得又急又嚴重,甚至爆發像是酮酸中毒、低血糖等併發症時,還可能造成昏迷、死亡。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1:酮酸中毒
酮酸中毒是許多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時伴有的併發症,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沒辦法利用葡萄糖,反而是消耗蛋白質與脂肪來補充能量,但因為脂肪代謝時會產生脂肪酸與酮體,若酮體大量在體內堆積,就會使血液過酸,最後就會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痛、呼吸急促和呼氣有水果味,嚴重者則可能昏迷。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2:低血糖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時間沒有進食,或是進行激烈運動,仍定時注射胰島素的話,就容易出現手抖、冒冷汗、頭痛、噁心與嗜睡等低血糖的問題,而放任低血糖不管的話,嚴重也可能產生昏迷及死亡。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3:自體免疫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具有較高的機率引發或同時罹患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格雷夫斯病、自體免疫性肝炎等,高醫醫訊的衛教資料說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好發的自體免疫疾病又以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最為常見,發生率約佔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17-30%。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4:憂鬱症
《情緒障礙雜誌》期刊的研究說明,憂鬱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尤其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憂鬱症盛行率,比一般人還要高出3倍以上,背後的原因和血糖管理困難、造成精神壓力有關,也有專家認為高血糖會干擾荷爾蒙分泌,導致患者的心情受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5:腎臟病變
當高血糖損害腎臟的細小血管,就會導致腎臟難以執行過濾廢物的功能,要是發展成腎臟病變,就會增加終身洗腎或換腎的風險,尤其是有共病高血壓的患者,只要出現腎臟疾病,往往會變得更嚴重,因此對於成年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危險性特別高。
【推薦文章】 哪些原因會引起糖尿病?症狀、診斷及預防方式完整認識
別忘記定時注射胰島素!5個第一型糖尿病的日常照護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想要穩定血糖,最基本的就是定時施打胰島素,讓葡萄糖能夠順利在體內被使用、維持身體機能,同時只要養成定時測量血糖、規律進食與運動的好習慣,也能夠不被第一型糖尿病影響或限制日常生活。
第一型糖尿病日常照護1:定時施打胰島素
依照採用的胰島素治療方法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施打2至3次不等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值得注意的是,施打胰島素的時間需要每天固定,並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等四個部位交互輪替,才不會因為長期注射同一處造成脂肪肥厚或萎縮。
第一型糖尿病日常照護2:監測血糖
定時監測血糖有助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建議20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兒童應控制在空腹血糖為90至130mg/dL、餐後兩小時為90至150mg/dL;20歲以上成年人空腹血糖為80至130mg/dL、餐後兩小時血糖為80至160mg/dL。
第一型糖尿病日常照3:定時定量進食
第一型糖尿病和一般糖友一樣,需要透過定時定量進食來維持合理的體重與血糖、血壓,也有利於觀察餐前餐後的血糖值,減少因為吃太多造成的血糖快速波動。
第一型糖尿病日常照護4: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於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方便血糖控制,還能夠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像是慢跑、騎腳踏車、爬樓梯等訓練大肌群的有氧運動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別注意胰島素治療時間及血糖數值,避免在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期進行運動,增加低血糖的風險。
第一型糖尿病日常照護5:熟悉緊急併發症的處理方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衛教文章說明,若患者平時出現低血糖症狀,神智清醒者需口含4~6顆方糖,或是120~150c.c.的果汁、汽水,10 分鐘後可再重覆一次,直到症狀減輕,若30分鐘後再測血糖還是沒有改善,就要立刻送醫院治療;昏迷者可將一茶匙糖漿滴入臉頰與牙齦之間,每10分鐘一次,同時送醫院治療。要是出現酮酸中毒的症狀,則也要立即就醫檢查。
結論
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遠低於第二型糖尿病,舉例來說,14歲以下孩童的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僅為1.5/100,000。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雖然終其一生都得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正常血糖,但依然有機會與之共處。控制第一型糖尿病的重點在於胰島素治療、定時注射胰島素,並控制進食量、進食次數、監測血糖,即便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也能成功預防血糖失控及嚴重併發症!
參考資料:
- 胰島素注射
-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
- 兒童也會得糖尿病
- 胰島素幫浦的認識
- 第1型糖尿病的病因
- 第一型糖尿病-彰化基督教醫院
- 何謂圓禿-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 台灣糖尿病年鑑2020 第1型糖尿病
- 第一型糖尿病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第一型糖尿病-臺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
- 第一型糖尿病 -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gluten-free diets
-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type 1 diabetes
- 我的小孩有第一型糖尿病 他/她有哪些治療的方式?
- 為什麼會得到第1型糖尿病?一場自體免疫的無聲風暴!
- 當孩子罹患第1型糖尿病,我該替孩子選擇哪種胰島素注射方法?
- Genetics,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type1 diabetes
- 林口長庚醫院研究證實 第1型糖尿病患若有一等親屬患第2型糖尿病 併發症風險倍增
-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associations between coeliac disease and type 1 diabetes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