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台灣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推估台灣約有近140多萬糖尿病患,其中20歲以上的糖尿病盛行率達8%,糖尿病的主因為患者本人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或是因為肥胖、飲食習慣不良造成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醣類代謝的功能異常,發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隨著病程發展,患者開始會出現尿多、疲勞、體重減輕、手腳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等問題。
引發糖尿病的機制:胰島素與糖尿病的關聯
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能夠刺激細胞利用葡萄糖、抑制肝臟釋放過多的葡萄糖,達到調節血糖的作用,若身體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或是功能異常、難以順利使用胰島素的話,就會造成血糖升高,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
一般來說,身體會將醣類食物分解並轉化為葡萄糖,再透過胰島素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產生能量,然而當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就會讓葡萄糖沒辦法完全進入細胞內,一旦多餘的葡萄糖留在血液中,就會使血糖濃度升高,而血糖只要高於180mg/dl,就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容易患上糖尿病的10大原因!壓力大、免疫功能異常都上榜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原因相當複雜,可以簡單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類,從遺傳、疾病、免疫功能異常到日常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壓力大,都有可能是為糖尿病鋪路的元兇。
先天因素:遺傳
遺傳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研究指出,若父母任一方有糖尿病,子女罹患糖尿病的機會為1/4,是一般人的15~20倍;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子女得到糖尿病的機會則增加至1/2~2/3,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容易遺傳,而第一型糖尿病則比較不會影響子女罹患糖尿病。
先天因素:自身免疫力
當自身免疫力功能異常,導致胰臟細胞被誤傷,就會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的原因,通常都需要靠注射胰島素來治療,發生率以10至14歲為最大宗。
先天因素:疾病
罹患胰臟相關疾病或內分泌疾病時,都有可能導致胰島素受體異常,而產生糖尿病,例如慢性胰臟炎、 胰臟切除、皮質類固醇過多或生長激素過多等。
後天因素:飲食不正常
現代人生活忙碌,再加上飲食精緻化,容易沒時間運動、吃得太甜或太油膩,而攝取過多營養卻沒有消耗,甚至因為太忙或不餓而一天只吃一兩餐,都會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動,演變成糖尿病。
【推薦文章】 1天吃1餐竟吃出糖尿病!餓過頭再吃恐血糖急飆,醫:2大NG習慣要注意
後天因素: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會使胰島素的敏感度與作用下降,讓葡萄糖難以進入肌肉細胞作用,還可能引發肥胖、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最後導致糖尿病。
【推薦文章】 讓肌肉幫身體消耗血糖!2招蹲姿運動練下半身肌力、遠離糖尿病
後天因素:壓力過大
一項刊登在《心理神經免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壓力和焦慮會使得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升高,而皮質醇分泌如果高於水平,就會使得血糖濃度升高,讓血糖控制難上加難,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忽略壓力對糖尿病的影響,平時一定要多安排休息與紓壓的時間。
後天因素:睡眠不足
由於睡眠不足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過去《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也提到,每天睡3至4小時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達41%。
【推薦文章】 吃得再健康也可能罹患糖尿病?研究:睡太少增41%糖尿病風險
後天因素:肥胖
肥胖會讓脂肪在體內大量囤積,容易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影響新陳代謝。依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將近70%都有過重及肥胖情形。
【推薦文章】 22歲男大生罹糖尿病「小時胖很可愛」,醫:6歲前發胖,脂肪細胞多2倍
後天因素:藥物
部分慢性病藥物會使高血糖升高,例如高血壓患者常用的的降壓藥中,所含的thiazide類利尿劑、乙型阻斷劑,以及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及避孕藥等,都是血糖上升的幕後推手。
後天因素:懷孕
懷孕會導致孕婦的荷爾蒙產生變化、讓血糖升高,其中年齡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有家族糖尿病史、有流產或早產、懷孕前曾出現尿糖等問題者,都是在懷孕期間容易產生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不過通常只要遵照醫囑控制飲食、運動,超過九成以上的妊娠糖尿病都有機會康復。
糖尿病4大種類:國人須留意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常見種類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包括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續發型糖尿病,其中台灣人最要小心的就是第二型糖尿病,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案例有高達98%都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多半和因為生活、飲食習慣不佳有關。
糖尿病種類1: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指的是因自體免疫功能異常或不明原因,造成胰臟中的β細胞遭到破壞,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患者終身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醣類代謝,一旦沒有定時注射,就有可能引發酮酸中毒等嚴重的併發症,台灣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僅佔1到3%,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
糖尿病種類2:第二型糖尿病
舉凡遺傳、肥胖、壓力過大和三餐不正常等都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和第一型糖尿病相比,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仍能夠自行分泌胰島素,只是分泌量不足、出現胰島素抗性的問題,只要積極調整飲食、運動與血糖監測,有機會可以靠服藥控制,避免長期施打胰島素。
糖尿病種類3:妊娠糖尿病
衛福部110年至112年的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大約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孕婦各項荷爾蒙上升、體重增加,都有可能使血糖變高,這時候人體就得面臨分泌更多胰島素、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況,進而演變成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除了會增加孕婦本人剖腹產的機率,還可能影響到胎兒,造成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
【推薦文章】 妊娠糖尿病增難產風險,7種人更高危險!孕婦必知妊娠糖尿病症狀與影響
糖尿病種類4:續發型糖尿病
續發型糖尿病是由其他疾病或治療藥物所引起的糖尿病,包括慢性胰臟炎、內分泌疾病、基因缺陷,或是長期注射生長激素、服用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都會影響血糖水平。
糖尿病常見症狀:出現三多一少就要當心身體狀況
糖尿病症狀不外乎就是吃多、喝多、尿多,但其實糖尿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體重異常減輕、疲倦或手腳麻木等症狀,就要留意自己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要是傷口不易癒合,更要小心血糖正在逐漸失去控制。
糖尿病症狀1:吃多、喝多、尿多
當胰島素無法充分發揮,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過高,身體無法透過葡萄糖來獲得能量,大腦會不斷發出飢餓的訊號,並且透過頻繁製造尿液來排出多餘的糖份,然而一旦尿量增加,就會造成大量水分流失,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有吃多、喝多、尿多的狀況。
糖尿病症狀2:體重異常減輕
由於身體不能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這時人體就會改成消耗脂肪、蛋白質來獲取能量,要是再加上頻尿導致水份流失,就會出現異常的體重減輕情況。
【推薦文章】 孔鏘糖尿病暴瘦20kg「器官都被啃噬」!這些徵兆比體重更早看出糖尿病警訊
糖尿病症狀3:疲倦
胰島素阻抗發生後,代謝的葡萄糖大量累積在血液中,造成能量無法順利送往各個細胞及器官,就會讓糖尿病患者時不時就感到疲憊。
【推薦文章】 飯後想睡覺也可能是糖尿病徵兆!3個方法控血糖減輕胰臟負擔
糖尿病症狀4:手腳麻木
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周邊神經病變,初期四肢末梢容易產生麻木、刺痛的感覺,對於冷熱的反應也開始變得遲鈍,也因此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傷口而不自知。
【推薦文章】 再輕忽就晚了!手腳發麻伴這異狀,當心腦梗塞、糖尿病
糖尿病症狀5:傷口癒合變慢
一旦高血糖影響血管健康,首當其衝的就是血液循環受阻,而傷口復原所需的營養就會因為無法傳遞,導致癒合速度變慢,增加傷口細菌感染的風險,甚至可能因此走向截肢的結局。
【推薦文章】 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女性糖尿病症狀不一樣嗎?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胖的人才會得糖尿病?不吃甜食就不會得糖尿病?關於糖尿病的5大迷思
糖尿病不是罕見疾病,但我們常常對於糖尿病的認識不足或錯誤觀念,因而影響了糖尿病的病情,例如以為只有肥胖、愛吃甜食的人才會得糖尿病,結果早已深陷糖尿病危機而不自知,或者誤以為注射胰島素會傷害身體而不敢使用,導致糖尿病越治越嚴重。一起來看看糖尿病有哪些常見的誤會和迷思!
糖尿病迷思1:只有肥胖的人會得糖尿病
肥胖是萬病之源,雖然國內外有不少研究指出,肥胖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高,但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非常多元,包括遺傳、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吃等,都是糖尿病的高風險因子。換句話說,肥胖的人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卻不代表糖尿病患者一定有肥胖問題!
【推薦文章】 糖尿病可不是胖子專利!這樣吃水果讓你不再怕高血糖
糖尿病迷思2:不吃甜食就不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吃太甜、吃太多甜食、或糖分攝取太多造成的嗎?其實影響血糖的元兇是醣類,也就是常聽到的碳水化合物,而糖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醣類食物含有葡萄糖,即便吃起來不一定是甜的、仍可能會讓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像是白飯、麵包或饅頭,都是導致高血糖的飲食陷阱。
【推薦文章】 不吃糖也會得糖尿病!只要注意一件事,逆轉高血糖
糖尿病迷思3:罹患糖尿病就要少吃飯
由於醣類食物是影響血糖的頭號敵人,特別是每天都會吃到的白飯,所以有些糖友會想靠完全不吃飯來控制血糖,但其實醣類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不能因為會讓血糖上升就完全不吃,再加上氧化脂質時也需要醣類的幫助,缺醣很可能會讓體內殘留酮體,最後演變成酮酸中毒。想要補充醣類又不想讓血糖飆升,可以選擇糙米飯獲全穀類等低加工食物。
【推薦文章】 糖尿病不吃飯反而器官泡糖水救不回!跟著醫師這樣吃真正穩血糖
糖尿病迷思4: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香甜多汁的水果被許多糖友視為禁忌飲食之一,雖然水果的含糖量多半很高,但也不代表完全不能吃水果,畢竟水果還是有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另外,挑選水果時不是看甜度,不要以為不甜的水果就沒事、甜的水果一定讓血糖飆越高,因為主要影響血糖的還是含糖量、澱粉組成與膳食纖維等原因,如果要吃水果的話,建議挑選低GI值的水果,例如聖女番茄、芭樂、奇異果、火龍果、蘋果等,而且份量絕對要控制,每天建議攝取量為2份以內(約2顆棒球大小),並且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果汁、果醬等加工食品,以免血糖波動劇烈、快速升高。
【推薦文章】 糖尿病吃水果該什麼時間吃?醫師親身實測4原則最控糖
糖尿病迷思5:注射胰島素會上癮還傷腎
有些糖友需要透過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但因為聽說胰島素打多了會上癮,甚至會影響腎功能,而自行停藥,但其實胰島素本來就是人體的一種荷爾蒙,所以不會有上癮的問題,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本來就有可能會損傷腎臟功能,所以並不是打胰島素傷腎,而是糖尿病病情本來就已經讓腎臟健康亮紅燈。
【推薦文章】 打胰島素會傷腎?譚敦慈父親糖尿病40年,吃藥打針沒洗腎關鍵是這個
總結
第二型糖尿病可以說是台灣的頭號敵人,除了遺傳,飲食和運動不規律、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與肥胖都可能害我們一步步走向第二型糖尿病的陷阱,想要避免後天的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第二型糖尿病找上門,國健署建議控制醣類食物的攝取量、並且每週固定進行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度運動,並且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追蹤血糖數值,就有機會減少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參考資料:
- 糖尿病
- 認識糖尿病
- 糖尿病與我
- 第1型糖尿病
- 什麼是糖尿病
- 健康血管小學堂
- 導致高血糖的藥物
- 糖尿病飲食迷思 Q&A
- 認識糖尿病及其併發症
- 糖尿病簡介|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糖尿病的症狀 - 全民糖尿病觀測站
- 第2型糖尿病,我該使用胰島素嗎?
- 臺灣糖尿病及第2型糖尿病現況概述
- 糖尿病問答集-澎湖縣西嶼鄉衛生所
- 醫師教您打破迷思,正確使用降血糖藥!
- 孕媽咪5招遠離妊娠糖尿病 控糖輕鬆零負擔
- 認識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
- 破解糖尿病人 飲食常見迷思 | 全民健康基金會
- 糖尿病飲食 -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花蓮榮譽國民之家
- 什麼是糖尿病-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雲林榮譽國民之家
- 糖尿病新生活全面啟動!近7成糖尿病人體重過重及肥胖防治糖尿病應從打擊肥胖開始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