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提供3個妙招,可以緩解惱人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火燒心剋星!三招幫你改善胃食道逆流
1.紹興梅
第1招是門診一位熱心的病患提供我的,就是口含「紹興梅」。這位病患自從平時吃了這款梅子之後,原本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症狀都改善許多,再也不用服藥了!所以特別向我推薦這個居家必備良果。
身為胃腸專科醫師的我,還是認真搜尋了一下醫學文獻,找到一篇日本和歌山縣發表的研究(酸梅是和歌山縣的名產),報告指出每天吃酸梅的民眾,的確可以改善腸胃蠕動和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可以減少胃脹氣、減少進食後的噁心感、減少進食時的飽足感等;不過,對有些「酸逆流」症狀的改善並不明顯,例如喉嚨的異物感、胸口火燒心感等。
研究人員認為酸梅有以下3點好處:
1. 酸梅富含檸檬酸和蘋果酸,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的效果。
2. 酸梅的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產生便意感,同時纖維會影響腸道菌生長,綜合的效果是可以改善腸胃排空。
3. 酸梅的酸味會增加唾液分泌、幫助咀嚼、吞嚥和消化,食物的吸收也會比較好。
我還發現日本醫生做了不少研究證實,酸梅有抑制胃幽門桿菌感染和減少胃發炎的效果。這樣看來,酸梅好處多多,常吃應該對胃不錯。不過,要知道日本可是胃癌盛行率很高的國家,長期食用鹽醃漬的食物可是很傷胃的!
酸梅的確有些好處,像是用來緩解孕吐、暈車等,還可拿來入菜提味,我認為食用這類加工食品,應該選擇「低鹽」的產品,如果能在家自製更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添加物,建議有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朋友,要自行斟酌食用。
2.帶一壺水,每15分鐘啜飲1-2口
第2招是來自一篇外國有關胃食道逆流的病例報告,文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小撇步,我覺得很神奇,分享給大家。這個案例是一位75歲的女性病患,她在6年前因為慢性咳嗽就醫,胸腔科醫師把她當慢性氣管炎治療,試了很多藥物,症狀卻沒有改善,還出現胸口灼熱的問題,經過一連串的檢查之後,證實她的慢性咳嗽是因胃食道逆流所引起,接著改服用制酸劑治療胃酸逆流,結果咳嗽還是沒有改善。
隔年她接受賁門整形手術治療,這次下食道括約肌鬆馳的問題解決了,她的慢性咳嗽和胸口灼熱也都消失了,不過好景不常,幾個月後咳嗽又復發!後來好幾年她都不再尋求醫療協助,自行服用胃藥,症狀同樣沒有改善,直到去年,她又再一次接受檢查,結果儀器未偵測到「胃酸逆流」,但是發現有「食道蠕動異常」的問題。
胃腸科醫師判斷她是食道蠕動異常引起的慢性咳嗽,她的情形的確吃制酸劑沒有什麼幫助,在各種治療失敗後,醫師建議她嘗試用「頻繁喝水」來改善咳嗽。神奇的是,她的慢性咳嗽竟然不藥而癒,而且持續超過半年!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帶一壺水在身邊,每15分鐘啜飲1-2口。注意,是啜飲,不是喝一大口!作者推論透過整天頻繁飲水的動作,可以增加食道蠕動清空的能力,減少食道的內容物對咳嗽的誘發,還可中斷「咳嗽引發咳嗽」的惡性循環。另外,啜飲水有利黏稠唾液及咽喉分泌物的清除,進而減少咳嗽。
喝大量的湯或水,可能增加胃內容物逆流的機率,不過小飲一口水或許有不同的效果。雖然這只是一個個案報告,還無法證實可以同樣改善其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症狀,然而這個方法真的是便宜又簡單,我想有相同困擾的人可以試試看。
另外有研究指,逆流到咽喉的「胃蛋白酶」也是造成咽喉症狀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人會覺得 咽喉有異物感、卡卡的,這是胃蛋白酶刺激黏膜引起的症狀,而當胃蛋白酶處於鹼性的環境下就會失去活性、失去對咽喉的傷害。因此有研究指出,多喝「鹼性水」,讓停留在咽喉的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就能改善咽喉的不適,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現在在超商和便利商店很容易購買到PH9.0的鹼性水,同樣小口飲用,保持喉部濕潤即可。
3.橫隔膜式呼吸法
第3招是以「橫隔膜式呼吸法」來治療打嗝及胃食道逆流。這個方法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證實有效,我提供一篇2018年發表在臨床胃腸和肝病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報告給大家參考。
新加坡綜合醫院找了36位用藥物(質子幫浦阻斷劑)治療無效的胃食道逆流病患,這些患者平時常合併打嗝症狀,實驗方法是請他們接受為期4個月的「橫隔膜式呼吸」治療,先由治療師每週花1-1.5個小時教導學員方法,在確定學員呼吸動作正確之後,自行在家練習。4個月後,研究人員追蹤發現,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病患打嗝的情況明顯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也緩解。
橫隔膜呼吸是醫學名詞,是一種類似瑜伽的呼吸方法,動作跟腹式呼吸相同,每天用此法呼吸30次,或是每天3回合、每回合5分鐘,有症狀時做5分鐘。橫隔膜呼吸主要在強調訓練橫膈膜肌肉,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緊鄰橫膈膜,可以利用這樣的呼吸方式改善肌肉的張力、減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對於頑固胃食道逆流又會打嗝的朋友,不妨學會這個呼吸法,隨時可以自救喔!
本文摘自《你可以不生病:錢政弘的病痛炎究院・累積20年的診間觀察和病後研究》/錢政弘(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趨勢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