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類鼻疽確診案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目前都還在住院接受治療中。由於類鼻疽疫情常常在颱風過後發生,國際報告更指出死亡率最高可達75%,因此若颱風後有出現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等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診斷,避免類鼻疽危害生命安全。
颱風過後為什麼「類鼻疽」病例大增?傳染途徑、症狀、風險因子一次看
為什麼類鼻疽疫情通常在颱風後爆發呢?原來,類鼻疽是由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的「類鼻疽桿菌」所引起,主要感染方式是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也可能因為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因此颱風後一個月內,類鼻疽確診個案就容易增加。
根據疾管署的說明,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從無症狀到發燒或胸痛咳血都有可能! (編輯推薦:打完疫苗長紅疹,驚見敗血症前兆!醫生判斷問題出在這)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類鼻疽確診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局部皮膚潰瘍」等,糖尿病、肝臟疾病、癌症、免疫功能缺損患者及過度飲酒者都是高風險,嚴重還可能伴隨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至75%,而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與治療。
類鼻疽常見症狀
- 發燒
- 頭痛
- 局部腫痛
- 潰瘍
- 胸痛
- 咳嗽
- 咳血
- 淋巴結腫大
類鼻疽高風險族群
- 糖尿病
- 肺病
- 肝病
- 腎病
- 癌症
- 免疫功能受損者
類鼻疽預防方法2重點
疾管署提醒,一旦出現疑似類鼻疽的症狀時,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才能獲得妥善治療,而民眾在颱風過後或處理汙水、淤泥時也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
- 避免皮膚或傷口直接接觸受污染的水和土壤。
- 颱風過後飲用水需煮沸後才可飲用,避免喝下受汙染的生水。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