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認識腦創傷的分類、症狀和後遺症
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國際知名腦神經權威的邱文達表示,就算是比較輕微的腦創傷,還是會出現很多後遺症,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包括智力退化及記憶障礙,影響既深且遠。
台灣是腦創傷盛行率高的國家
邱文達表示,不管是車禍、不小心跌倒或是從高處墜落,都會導致外傷,而頭部又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幾乎占了一半左右。如果以腦創傷的嚴重度來講,台灣是全世界相對嚴重的國家之一。
他進一步解釋,台灣有一千兩百多萬輛機車,幾乎到了每兩個人就有一輛的密度,加上早年沒有強制要求騎乘機車必須戴安全帽,這些機車族成天在馬路上奔馳,交通事故多,腦創傷個案自然居高不下。
他指出,當年台灣腦創傷的盛行率大約是十萬分之兩百三十,在全球算是高的。若進一步檢視台灣各縣市的腦創傷盛行率,會發現有城鄉差距,像台北市約為十萬分之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花蓮縣則因為路平人稀,加上酒駕者又多,經常發生交通事故,腦創傷盛行率高達十萬分之四百八十,幾乎是台北市的三倍。
根據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統計,一九九〇年代台灣每年有超過七千人因交通傷害死亡,而腦創傷是機車騎士最主要且致命的原因。
一九九四年二月起,邱文達結合國內醫護、交通及公共衛生等各界人士,開始推動騎乘機車戴安全帽的立法工作,歷經諸多困難與挑戰,立法院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三讀通過,強制規定騎乘機車及附載人必須戴上安全帽,並經總統公告施行。
從此以後,騎乘機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死亡的人數急遽降低,騎乘機車要戴安全帽成為台灣相當成功且傲人的公共政策,不少國家紛紛來台取經。
不過,二〇〇〇年以後,邱文達發現輕度腦創傷個案居然變多了!他研判應是戴安全帽引起的邊際效應,因為戴了安全帽後,頭部受到保護,交通事故引起的重度及中度腦創傷減少,但輕度腦創傷卻會明顯增加。
用昏迷指數評估腦創傷程度
蔣永孝進一步解釋,撞擊導致的腦部損傷是能量轉換引起的。外來的能量經過頭部時,大部分被頭骨吸收掉了,但頭骨吸收外來能量還是有一定範圍的飽和度,一旦超過頭骨可以吸收的範圍,其餘能量就會進入腦部。
這個時候,就要看這些能量是否集中,若能量集中,腦組織就會碎掉並出血,進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能量分散,這些能量就會分散到各個地方,儘管如此,腦組織還是會被動接收部分能量的衝擊,難免造成傷害。
蔣永孝把腦組織比喻為「嫩豆腐」,相當脆弱,必須有腦脊髓液來保護,就像把嫩豆腐泡在水裡,減少外來能量的衝擊。
然而,如果外來的能量過大,腦組織還是會受損而降低功能,出現頭痛、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下降等障礙,時間久了,甚至會出現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神經病變。
為了在第一時間確認被送到急診的病患狀況,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副主任廖國興表示,不管是神經外科醫師或急診科醫師,都會觀察這些病患的臨床表徵,再透過「昏迷指數量表」去判斷。
所謂的「昏迷指數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主要是以眼睛能不能張開,嘴巴能不能說話,講的話能不能清楚表達,手腳四肢的活動度,以及可不可以配合指令做相對應的動作等項目,做為評分指標。
「昏迷指數」就是把這些指標的分數加總起來,從最差的三分,到最好的十五分,分成不同等級。對頭部外傷的病人來說,如果小於或等於八分,就屬重度腦創傷;九分到十三分,為中度腦創傷;十四分或十五分,就屬輕度腦創傷。
大腦受傷會引發情緒障礙
北醫體系三家醫院的腦創傷團隊都設有一位個案管理師,這些病患從急診室出院回家後,就會主動打電話去關心,詢問對方有沒有特別問題,如果一切還算正常,建議一週內回診即可;一旦發覺對方出現一些症狀,研判腦部可能出現變化,就會請對方儘快回診,甚至安排住院接受檢查或治療。
發生腦創傷後,除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及睡眠障礙之外,還可能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北醫體系因而開發出一套可評估情緒障礙分數的量表,再搭配抽血檢查及生理參數,把那些高危險族群儘早找出來,給他們多一點關注,幫助解決他們的情緒問題。
廖國興表示,頭部遭到撞擊後,確實會造成一些情緒上的影響。從影像學檢查看來,這些病人腦部也許沒事,但病人會抱怨他們的情緒起伏變大,其中又以年紀較大的女性比例較高。
他們透過一些量表的分析,發現有些分數較高的病人,真的比較容易出現情緒功能障礙,暫且稱之為「腦震盪症候群」(Post-concussion syndrome, PCS),這些患者不一定感到壓力,但情緒就是受到影響。
他們分析發現,會導致腦震盪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三十歲以上、騎機車造成頭部傷害、抽血檢查有某個數值比較高、曾做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核磁共振掃描發現腦部有一個以上出血點等,只要符合其中三項以上,出現腦震盪症候群的風險就比較高,而且分數越高,未來出現失眠、憂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的風險就越高。
本文摘自《輕度腦創傷其實很傷! 別忽視它帶來的影響》/蔣永孝(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總策劃/發光體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