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醫師表示,當消化機能無法確實進行,食物留在體內的時間就會增加,由於人體並不是像冰箱一樣,而是具有溫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食物也會開始腐敗、變質:「當食物開始腐敗,就會產生毒素與氣體,當這些物質來到腸胃,就會攻擊腸胃的粘膜細胞。」當粘膜細胞受到破壞,阻擋毒素的功能就會下降,讓人體更容易吸收這些有害物質,進而引發各種過敏、發炎等疾病。鄭醫師建議,或許可以從以下四種常見消化不良的原因,尋求對應解方。
消化不良因素1:消化酵素不足
所謂酵素,指的是讓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能夠確實進行的「觸媒」,當人體需要消化食物時,則會需要「消化酵素」來幫助進行分解。舉例來說,像是口腔中能夠幫助分解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酶(amylase)、胃臟中可以分解蛋白質的蛋白酶(proteases),還有小腸與胰臟中可以分解脂肪的脂肪酶(Lipase),都是人體中代表性的消化酵素。 (編輯推薦:地瓜、白粥都不合格!改善胃食道逆流吃5種好食物)
「問題是,人體內的消化酵素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減少。」鄭醫師解釋,以澱粉酶來說,70歲的人分泌量的量只有20歲的1/30;脂肪酶的部分,分泌量則會從30歲開始下降,整體會減少約55%:「這也是為什麼年長者會明顯感覺到消化力下降,但就算是年輕人,也會因為壓力大、攝取加工食品、速食等生活習慣,導致消化酵素的分泌量下降。」
若是想要避免消化酵素分泌量減少,鄭醫師建議應該以攝取天然的食物為主,加上酵素容易受到高溫破壞,相較於一定要煮熟的肉類、穀物及海鮮,更要注重於每天都攝取新鮮蔬菜水果。
消化不良因素2:胃酸不足
除了消化酵素的分泌會因為年齡增加而減少,胃酸也會有同樣的狀況,尤其是經常因為胃食道逆流而服用「胃酸抑制劑」的民眾,也會容易有胃酸不足的問題。一般會認為「火燒心」是因為胃酸分泌過量,鄭醫師表示,其實胃酸不足也會導致同樣的症狀:「當攝取食物卻沒有足夠胃酸來分解,在食物沒有完全被消化的情況下,位在胃臟下方的括約肌就不會打開,這些滯留在胃臟內的食物腐敗後會產生氣體,向上產生壓力促使上方的括約肌打開,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
除了藉由就醫檢查來區分自己是胃酸過多還是胃酸不足,鄭醫師也建議,可以觀察症狀出現的時機來判斷:「胃酸過多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情況,通常會出現在空腹時,並且會在攝取完食物後獲得緩解,通常不會因為有吃肉才消化不良;相反的,胃酸不足多是在吃完食物才會不舒服,並且不會因為飲食攝取而緩解,還會在吃肉後更加惡化。」
想解決因胃酸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韓國內科醫師鄭文基(정문기,音譯)表示,在吃飯時要充分咀嚼,幫助刺激胃酸分泌;飯前、飯後一小時內及吃飯過程中不喝水,避免導致胃酸被稀釋;在飯前攝取柳橙汁或醋,都能夠幫助改善症狀。
消化不良因素3:胃部肌肉弱化
由於胃部的運作會影響食慾,這樣的情況通常會伴隨食欲低落,或者是因為胃部肌肉彈性下降,在暴飲暴食之後被撐開且無法恢復原狀導致胃輕癱(gastroparesis),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胃下垂」。
相對於身體四肢的肌肉,可以透過運動來鍛鍊、恢復彈性,胃臟的肌肉並沒有辦法被控制,因此鄭醫師表示,必須要透過生活習慣來改善!首先就是不要暴飲暴食,否則會導致已經鬆弛的肌肉又再被拉開,所以一定要避免不規律且突然的大量飲食攝取。另外,我們雖然沒辦法訓練胃臟肌肉,但可以藉由腹部核心肌群訓練,也能夠達到改善的效果:「例如躺下來抬起腳,讓腳像踩腳踏車一樣懸空轉動,很適合用來改善因為胃部肌肉無力導致的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因素4: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是讓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自行正常運作的關鍵,尤其是儀器檢查不出來,但當承受壓力時,就會出現的消化不良症狀,平常也容易緊張、對事物感覺敏感的人,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受害者。
「所謂自律神經可以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而兩者的平衡才能讓身體正常運作。」鄭醫師表示,交感神經是在集中精神工作時,或者是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會變得亢奮,而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恢復、休息的時候比較活躍:「當交感神經亢奮時,口中的唾液分泌量會下降,腸胃的消化液分泌也會減少,當壓力過大,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亢奮狀態,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藥物可以暫時性地緩解,但鄭醫師認為仍必須解決自律神經的根本問題,才能避免消化不良症狀反覆出現。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