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異常出血,是身體疾病的信號
陰道出血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正常的出血對健康沒有影響,但如果出現異常,如不在生理期出血、絕經後出血,則要高度重視,因為這極有可能是身體出現病變的信號。女性異常出血原因多種多樣,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應對辦法。保持積極的情緒,讓激素保持平穩才能有效預防異常出血。
留心自己的生理週期
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是由子宮和卵巢組成,輸卵管把這兩個器官連在一起,因為受到激素影響,子宮內膜每個月都要脫落一次,所以就會來月經。整個月經過程,實際上是身體一系列變化的結果,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一般來說,28天是最標準的 月經週期,當然也允許這個週期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一般24~35天都可以,出血時間一般是3~7天,出血量一般是60~80毫升。
一般情況下我們自己並不能準確測量出血量,但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判斷,那就是每次用衛生棉的數量,日用的衛生棉一個月最好不要超過二包,一般應該在一包以內,正常使用情況下,如果使用量太多,那就說明月經量多了。
出血的時間和週期,都很好掌握,只要留心記錄一下即可。
異常出血的危害
出血多,首先會造成貧血,因為一個正常飲食的人,是不應該出現貧血的,但如果出血太多,又沒有及時為身體補充,必然會造成貧血。
貧血有很多危害,最常見的是造成頭痛、頭暈,使人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工作效率,如果在開車過程中出現頭痛、頭暈,是相當危險的。
其次,反覆出血會造成抵抗力下降。生殖道長期在一個有血的環境中,很容易感染細菌,造成盆腔炎症,對於還沒有生育的女性來說,如果盆腔有炎症,很可能會影響將來的生育。
出血原因多種多樣
月經出血是子宮內膜脫落引起的,如果出現出血異常,首先可能就是子宮出了問題,比如子宮內膜發生病變,子宮頸長瘤等,都會造成月經不正常。
出血異常,也可能是生理結構或者功能性改變引起的,比如卵巢功能出了問題,或是高級調節中樞下視丘出了問題造成激素波動。
子宮內膜病變是引起異常出血的常見原因,比如子宮內膜息肉,這種出血一般量比較多,而週期是正常的,或者出血時間長一點,隨後滴滴答答不乾淨。子宮內膜的另一種常見疾病變是子宮內膜癌,這種出血完全沒有規律,可能很長時間不來,一旦來了量又特別大,很多時候會出現血順著腿往下流的情況,而且出血時間也會比較長。
另一種引發因素是子宮肌瘤,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發病率非常高,成年女性,大概有1/4的人會有這種病,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肌瘤都會造成異常出血,只有特殊部位的肌瘤才會造成不正常出血,出血的特點是量特別大,止不住,而且時間很長。
子宮肌腺症的出血也是一種不正常出血,子宮肌腺症的出血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出血的時候肚子非常痛,有時需要用止痛藥來止痛。
子宮頸癌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出血,主要是接觸性出血,就是在性生活的時候有出血,運動劇烈的時候也可能會出血,出血量一般不會很大,平時都是滴滴答答的,只有到了晚期才會有大量出血。
功能性的改變,主要是下視丘出現問題,比如情緒波動太大,身體狀態不好,影響了卵巢的調節功能,造成出血。這種出血一般也是沒有規律的。
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不同
對於功能性改變引起的異常出血,主要是要調節功能。中醫用中藥來調節,西醫會用激素,主要是以孕酮為主進行調節,比如月經不來,可以吃點孕酮,每個月吃一次,就會每個月來月經。更年期的女性,如果月經一直不規律,滴滴答答出血,就要先把血止住,然後使用一些激素,讓每個月都能正常來月經,這樣就能達到改變異常出血的目的。
如果是生殖器官的結構出現問題,就要糾正結構的異常,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治癒的目的。比如子宮內膜息肉,如果病變不去除,只使用藥物,可能沒有效果,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一般子宮內膜息肉手術,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把息肉拿掉就可以了,而子宮肌瘤現在一般使用腹腔鏡手術就可以治癒。
子宮內膜的癌前病變,手術前要考慮患者情況,是否保留生育功能,採用的辦法是不同的。只要不是惡性腫瘤,一般來說都應設法保留子宮,如果是惡性腫瘤,保住的機率就不太大了,而且卵巢也要同時切除。
對於子宮頸癌,如果是癌前病變,是可以考慮保留子宮的,一旦變成了真正的子宮頸癌,對絕大多數女性來說,都要把子宮拿掉的,但如果是早期的,卵巢就可以保留。卵巢保留,對於身體狀態和生活品質影響就不會很大。
管好情緒最重要
預防異常出血,首先要維持激素平穩,我們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生活規律、心態平和,才能夠確保激素的正常分泌和發揮作用。
對於結構性改變引起的陰道異常出血,是沒有什麼預防的好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年一次體檢,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
發現身體異常後,正確對待也很重要。有的人大剌剌的,有病也不當回事,等到覺得有了問題再檢查時,可能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還有一種人,小心謹慎,太關注自己,很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比如正常應該是28天來一次月經,那麼這次26天來了,就覺得不對了,要看醫生了,過分的緊張焦慮反而會影響激素的分泌和發揮,打亂正常的生理週期。
本文摘自《在看病與吃藥之前:自己的命自己救》/楊躍進等多位中國醫學專家/大都會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