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河豚中毒案件起於南投仁愛鄉的小吃店,當時店主邀請鄰居、友人一同晚餐,並煮了一桌「河豚大餐」招待客人,期間只有店主食用河豚生魚片,其餘客人僅喝湯嘗鮮。
不料,店主友人在隔日上午竟身體不適,趕往店主住處探詢時,發現店主倒臥在地、無呼吸心跳,參與聚餐的8人也緊急送往台中榮總治療。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食用河豚的患者到院後雖有身體虛弱、麻痺等症狀,但目前生命跡象、反映穩定,將持續觀察,目前無生命危險。
河豚毒素致死率高達61%!加熱也無法消除毒素
根據食藥署資料,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強度約是約為氰化鈉的1000倍以上。若食用河豚中毒,通常約10~45分鐘後便會出現相關症狀,死亡率約為61%。
河豚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嚴重時則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民眾可別以為只要加熱,就能將食物中的毒素消滅。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則受媒體訪問提醒,由於河豚毒素結構穩定,且具有耐熱性,河豚毒素需要除非以220度加熱至少3~4小時才可能完全破壞,而且一旦中毒未及時送醫,毒素便恐抑制人體中樞神經,導致民眾神經喪失功能導致呼吸停止致死。
吃完河豚有4中毒症狀速送醫保命!食藥署:3招預防河豚中毒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則受媒體訪問提醒,一旦吃完河豚,約2小時出現眼睛睜不開、嘴巴麻、舌頭麻、說話不清楚等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後續出現呼吸困難,還可透過緊急插管治療。一旦超過6小時或延誤送醫,「一切恐已來不及了」。
除了直接吃到料理不當的河豚導致中毒外,由於民眾也可能誤食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或有業者誤將河豚製成香魚片,食藥署建議民眾,留意以下3件事,預防河豚中毒:
- 避免食用來路不明、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
- 避免食用毒性較大的河豚內臟部位。
- 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中毒症狀,應先催吐將胃內容物排出,並儘速就醫。
台灣常見河豚一表看懂!河豚2時段最毒,台灣易誤認、誤食
河豚因種類、地域、季節不同,毒性強弱也不同。楊振昌主任表示,河豚在10~12月的交配期、3~4月的產卵期最毒,這可能是為了繁衍下一代的保護機制。
食藥署提供台灣常見河豚的外貌與內臟器官毒性強弱供民眾參考,其中,毒性最強的「猛部位」,只要食用10g以下就會致死,若民眾在野外、水域打撈到河豚,須謹慎行事。童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吳肇鑫受媒體訪問時建議,若在船上有人因河豚中毒,但卻因故暫時無法送醫,可嘗試使用心肺復甦術維持呼吸,予以急救。
▼台灣產河豚毒性在臟器官分布表(圖片來源:食藥署)
河豚也深受許多日本人喜愛。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郭忠豪在《品饌東亞》中指出,豐臣秀吉時代,甚至因此制定「河豚禁令」,限制河豚販售與實用。
直到持續鑽研河豚毒素,穩定河豚養殖技術,並在二戰後制定河豚毒素處理的相關規範法規,廚師需通過嚴格測驗,取得相關證照才能料理河豚,才使得河豚料理成為日本的獨特飲食之一,並逐漸普及。根據統計,有執照規範後,1993~2006年日本的河豚中毒事件僅有23起,且有22例是因沒有證照的漁夫自行料理魚獲所致,顯見證照管理確實有效。
擁有日本河豚處理執照的「榮和漢酒肴」料理長簡榮伸受媒體訪問說明,河豚種類繁多,不同魚種,毒素分布也不同,但是建議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處理食用。曾供應河豚料理的「蒸煮流野海鮮」老闆「大鼎仔」則表示,因變異河豚多,即便是可食用的無毒河豚也難辨認毒素在哪,在台灣容易誤認、誤食。食藥署則建議,餐飲業者不要提供河豚供民眾食用。若民眾真要嘗試河豚的美味,赴日並選擇有執照的河豚餐廳嘗鮮,應是中毒風險較低的選擇。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