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11月10日公布「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
癌王胰臟癌擠進十大癌症!存活率低、不易早期診斷….
和109年度相比,「癌王」胰臟癌從第12名依次前進2個名次,在十大癌症中排序第10名,進一步地引起民眾、專家關注。
為何胰臟癌又稱「癌王」呢?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受媒體訪問分析,除了存活率極低外,還有4大主因:
- 不容易早期診斷:早期症狀常被認為是胃部疾病(如消化不良、脹氣等);胰臟位置特別,面積大多被胃部、十二指腸遮蔽,超音波不易檢查清楚,約只有4成胰臟癌透過超音波發現。
- 癌細胞容易轉移:相較於其他癌症腫瘤較大時才會轉移,胰臟腫瘤只需1、2cm就恐轉移至其他器官。
- 容易使人虛弱:胰臟是人體重要消化器官,不僅控制血糖,還會分泌酵素、幫助消化。當胰臟出問題,病患體重便容易因營養無法吸收而大幅降低。
- 對抗癌藥物反應差:胰臟癌細胞特殊,有一種稱為基質的構造,如同盔甲般,使抗癌藥物無法作用於細胞,目前也尚未有良好的抗癌藥物能妥善治療胰臟癌。
胰臟癌7危險因子勿忽視!肥胖、糖尿病恐導致細胞受損
錢政弘進一步於臉書撰文分析,有別於其他消化道癌症(大腸癌、胃癌等),胰臟癌的男女發生率相差無幾,而危險因子包括:
- 吸煙:胰臟癌風險增加1.7倍
- 喝酒:每天喝6杯酒胰臟癌風險增加1.6倍
- 肥胖:胰臟癌風險增加1.6倍
- 初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三年內罹胰臟癌的患者為0.3~0.8%
- 三年以上糖尿病患者:胰臟癌風險增加1.5~2倍
- 家族史:1位家人罹胰臟癌,風險增加2倍;多位家人罹癌,風險增加7倍
- 慢性胰臟炎:胰臟癌風險增加2~3倍
除了吸菸、喝酒外,為何肥胖與糖尿病也可能導致胰臟癌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曾受《早安健康》專訪分析,胰臟掌管內分泌,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控管身體血糖,若糖、胰島素過多,便容易造成細胞發炎,使胰臟產生惡性腫瘤變化的風險。
50歲以上糖尿病患「體重變輕」速就醫!避免4類食物預防胰臟癌上身
糖尿病好發於「較肥胖民眾」、「50歲以上民眾」,林相宏醫師分析,這些族群又與胰臟癌風險族群重疊,因此,若50歲後突然罹患糖尿病,就需特別小心胰臟出了問題。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田郁文則受媒體訪問指出,50歲以上若診斷為糖尿病,且體重變輕就需特別留意,接下來恐會出現黃疸、腹痛、背痛等胰臟癌症狀,許多民眾都到這時才確診,建議體重變輕時就盡快就醫檢查。
若想預防胰臟癌找上門,韓國中醫師金素興(김소형,音譯)也建議,應該多避免以下幾種飲食,降低胰臟病變的風險:
- 油炸碳水化合物:高糖分、高油特性容易導致胰臟發炎。
- 紅肉與加工肉品:含有較多飽和脂肪的紅肉,會導致胰臟分泌更多消化液,造成胰臟負擔;另有研究發現,每天1條熱狗、2塊培根,就會顯著增加胰臟癌風險。
- 酒精:酒精是胰臟發炎的元凶。
- 液態果糖:不僅導致血糖急遽上升、增加胰臟負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糖化終產物(AGEs)也會導致細胞發炎、損傷。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